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考察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源流,需要回溯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信仰问题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展现了中国人在信仰上的危机、求索、冲突和选择。传统信仰的崩塌,孔教是否宗教和能否确定为国家宗教的争论,宗教信仰特别是外来宗教能否拯救中国人心灵的争论,科学主义派对新的科学信仰的朦胧感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争论中脱颖而出,这是那个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求索信仰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721~1751年的西藏社会为背景,对这一时期西藏政局中所出现的特殊的贵族政治局面亦即西藏政治的世俗化倾向进行了探讨。文章从西藏社会特殊的政体与政教权力结构角度入手,对这一时期西藏贵族政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以及它对西藏政局及政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这一时期西藏之所以形成特殊的贵族政治局面,除清朝的主导作用外,也有西藏自身的社会原因。贵族政治虽在一定程度强化了西藏地方政权,对西藏的政治建设有利,但是由于贵族的地域性及世俗贵族与宗教集团之间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所以也给当时的西藏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不稳定,并出现了世俗政治权力的极端化倾向,这最终导致了清朝对西藏贵族政治局面的取缔。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政治在三个层次上发生关联,就罗马共和国而言,宗教观念对政治观念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公民大会与元老院扮演着不同的宗教角色;政治观念对宗教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政治机构对宗教观念的制约.罗马宗教由于罗马的民主政治这种世俗力量强烈作用,几乎完全丧失了神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主义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形成的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以来,阿富汗政教关系可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19世纪末拉赫曼国王将伊斯兰教纳入国家控制,利用宗教整合政治体系。二是将伊斯兰教排拒于国家之外,以20世纪20年代阿马努拉国王和20世纪末的人民民主党政权为代表。三是世俗与宗教平衡的道路,即穆沙希班王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控制,同时以宗教旗帜推行渐进的世俗化。世俗化并非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将传统宗教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原则有机结合,可能才是破解阿富汗及中东政教关系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故乡的小河》是献给故乡的一组恋歌。关于故乡的苦难意象和崇高意象,构成了互文关系,标示着作者所钟情的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精神生活方式。这使乡村的记忆超越了平凡,具有了某种神性,也使“故乡”成了一方能给人以力量的精神圣地。作者的一次次精神回乡,其实就是一次次朝圣之旅,他从对故乡的回想中接受了精神洗礼,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这当然并非出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基于一种坚忍的人生态度,说明世俗的人也需要精神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常常就来自他的内心。《故乡的小河》有一种朴素的美,有些诗稍嫌实和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诉求在近代中国成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恰恰是为了民族主义的需要。由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同时呈现诸多极为复杂的吊诡关系:传统与启蒙、排外与西化、民族危机与个人权利等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具备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力量,缺乏自由主义基础,出现了各种错位与冲突。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民族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潮汕社会,新教与天主教会是推动妇女教育的先驱。选取美国浸信会、英国长老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开办的两种妇女教育机构,即所谓的"小女学"和"老妇学",对晚清民国时期在潮汕地区活动的新教和天主教会所开展的妇女事业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这些机构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使她们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潜心接受宗教以及文化教育,为潮汕社会培养了一批识字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西方天主教修会和新教差会派遣的传教士有不少进入潮汕。为沟通与民众的情感,最大限度消除传教障碍,他们在本地创办了十数所医疗慈善机构,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收治各种病患者、培养专门人才及进行赈灾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打开了基督教在潮汕传播的大门,且改变了本地缺医少药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缓解了人民的痛苦,促进了本地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有系统的看法,是流行于西方的"正义战争"理论的重要渊源。这一理论,以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备受重视的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仍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是也面临严峻的挑战。"9.11"事件以后,美国天主教会及其神学家发展了基督教非暴力和平主义的传统,对美国政府应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提出异议和批评,试图改变以暴易暴的地缘政治思维,在"正义战争"理论和国家主权观念以外寻找推进世界和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俄国东正教修行生活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呈现逐渐衰落趋势.其原因既有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即西方化的出现和发展,也有俗世政权与教会关系的原因,即这一时期俗世政权凌驾于教会之上,限制教会修行生活的发展;同时,修行生活内部也存在腐化堕落的现象,降低了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部分修士参与分裂运动也造成了整个教会修行生活受到严重打击.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的小说《灵与肉》描写的是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及 Humanac Vitae 发表以后,天主教徒如何重新审视权威与良心,如何经历着各种改革,最后又如何选择了一位保守派新主教的故事。本文以《灵与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申天主教徒的共性和个性的发掘,认为《灵与肉》这部作品就像是天主教徒生活的多面镜,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天主教内部的状况,是英国天主教那个徘徊时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再洗礼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产物,与加尔文派和路德派并列的一个新教宗派。源自再洗礼派的有当今的门诺派、阿米什派和哈特尔派;信徒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就基本教义而言,再洗礼教派和其他基督教宗派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差异,诸如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基督救赎、人的罪性等。再洗礼教派更侧重《圣经新约》同观福音书中的“天国”思想;其神学可以称之为“天国神学”。天国神学的主要内容是门徒观念;门徒观强调基督徒要追随基督、践履基督的教导,主张博爱与非暴力抵抗、提倡政教分离。  相似文献   

18.
春秋后期异于孔子的思想已经存在,孔子对异端,无论是在政治上、文艺上,还是在学术上、技艺上,都是坚决反对的。孔子的弟子、传人对异端思想更是力加排诋、甚于孔子的。荀传韩(非)李(斯),其对异端思想学说的攻击,直接导致两千年的文化专制主义。由儒转化的程朱理学攻击佛学,也是不遗余力。因而,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儒家学派,对异端思想都是不宽容的。  相似文献   

19.
梵二会议是天主教神学的分水岭,天主教会的婚姻观自梵二会议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主教的教会训导是天主教会官方思想的代表,因而探讨天主教婚姻观在梵二会议之后的新发展则必须要关注教会训导中相关的阐述。比较和分析梵二会议前后天主教的官方文件,可以发现二者在对婚姻的性质、目的及婚姻中夫妻关系的表述上均有了看似细微却意义重大的调整和改变,这正是天主教婚姻观发展的表现,而天主教婚姻观的这些发展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教会伦理神学转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将范妮、埃德蒙等人物分析和小说主旨联系起来,并借助当时英国的宗教背景和奥斯丁传记材料,探求《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宗教意涵。《曼斯菲尔德庄园》算不上“福音主义小说”,只是较为温和地回应了英国19世纪初的福音主义运动。奥斯丁并非道德论者,而是小说家,且信仰问题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一般小说主题,不宜详细讨论。奥斯丁笔下的年轻牧师,往往作为情人去扮演世俗角色;对于牧师的描绘,也多限于社会和家庭生活,并未有意识地深入探究牧师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