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筠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有成就的蒙古族学者、诗人。生于一七五四年,卒于一八三五年。字湘浦,蒙古玛拉特氏,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一年由翻译生员考补理藩院笔帖式.历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理藩尚书等多种职务,并先后出任驻藏办事大臣、伊犁将军(1800)、绥远城将军、两广总督.乌里雅苏台将军(1823)等。他在担当边疆要职期间,熟悉边庭事务,“施惠贫农,名满海内,要以治边功最多”(《清史稿卷242》),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多所贡献。特别是他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充驻藏大臣,抚番多  相似文献   

2.
转世相沿多诡橘,除弊特命金瓶掣;决疑定众顺其情,鸿丈巍焕喇嘛说。此四句诗出自嘉庆皇帝所撰之《普陀宗乘之庙瞻礼纪事》。文中对其父皇乾隆所撰之《喇嘛说》颂扬有加,推崇备至。子颂乃父,自古多见,而乾隆之《喇嘛说》(又称《御制喇嘛说)})确实是一份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历史文献。《喇嘛说》撰写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原文以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于碑,保存于雍和宫,迄今已历2O4年矣。《喇嘛说})的产生与18世纪下半叶的西藏社会有着直接关系。此时发生过几件大事:l、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1747年2月,主持西藏政务…  相似文献   

3.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北山鹿,座落着一座巍巍壮观的“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整个寺庙的形象和布局,是仿照当时全国喇嘛教中心——西藏布达拉宫的样式修建起来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弘历曾派两名官员,一名画师、一名测绘师,至布达拉宫测绘临摹。随后,弘历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岁生日和皇太后钮钴录氏八十岁生日,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动工修建普陀宗乘之庙,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完成,历时四年半。寺庙周围山峦起伏,山下前临狮子沟;背后有高峻的山崖向东汇入武列河;整个庙宇被依山就势、蜿蜒曲折的虎皮石墙围绕,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承德原有的十二座吉寺庙群中,可谓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4.
黄诚沅思想初探韦英思黄诚沅,字云生,壮族,祖籍广西武缘县(今武鸣县)靖安坊夏黄村人,同治二年(1863年)生于云南。祖父黄彦墉,颇有文化教养。叔祖父黄彦坊,嘉庆癸酉科(1813年)拔贡,曾任雒容(在今鹿寨)县教谕,道光年间参修《武缘县志》,著述不少,...  相似文献   

5.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北绢木《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出自敦煌藏经洞。1996年9月被国家文物确认小组的专家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图轴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乾隆皇帝召集纪昀等160余人进行编辑的,至乾隆四十六年完成。全书按经、史、子、集四类,79070卷,订为36300册,约有77493万字,如果将全书每一个字依次排开,可绕地球一周又1/3,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巨著。  相似文献   

7.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南疆实行伯克制度,任用维吾尔族人为三至七品伯克,管理南疆地区民事。乾隆二十四年,大小和卓亡后,尚有后裔流亡于巴达克山、浩罕一带。道光以后,其后裔在浩罕等国支持下,利用维吾尔族白山派崇信和卓的心理,多次骚扰、侵占南疆地区,相继发动了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等,为此清朝展开了反和卓后裔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一部富有史料价值的赫哲谱书──《依尔根觉罗氏家谱》简介赵正明,赵重明依尔根觉罗氏为清代八旗新满洲的望姓大族,其光源出赫哲,于康熙年间内迁,编为新满洲佐领。该家族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共修过5次家谱。笔者因是家族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9.
《钦定石峰堡纪略》清代西北回民起义史料。纪昀等编纂,凡二十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中部爆发了四五领导的回民起义,清政府出兵镇压。事后,纪昀等奉敕将有关平定这次起义的皇帝谕令及大臣奏稿,按成文次序编排成书,因回民起义军以石峰堡为根据地,故以名书...  相似文献   

10.
莫友芝的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字子偲,号(吕阝)亭,晚年号(目耳)叟。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三日诞生于贵州省独山州兔场上街。父莫与俦,嘉庆初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遵义府学教授。生母李氏。莫友芝七、八岁即作韵文,道光三年(1823)随父到遵义上学。道光五年考取秀才。道光十年(1830)中举。同治十年(1871),为了访求古籍文献而来往于苏州、常州一带,卒于江苏兴化船上,终年六十一岁。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郑炳林敦煌文书伯希和编号3451(张淮深变文》卷首残缺,卷末无撰写或抄写题记,行文内容没有时间记载,记载尚书张淮深讨伐西桐回骼事件,是研究张淮深任归义军节度使时与回鹞关系的重要史料,可与《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张...  相似文献   

12.
六世班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之一。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后藏,乾隆五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次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成为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罗桑巴丹益西。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戌时圆寂于北京,享年42岁。六世班禅入觐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觐见准备、承德祝寿、北京活动、灵榇西归四个阶段。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档,围绕觐见准备和承德祝寿作一概要叙述。一六世班禅早有入觐的意愿。当他得知乾隆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活佛主动要求入觐祝寿。他在奏书中明确表示:“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  相似文献   

13.
论松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的松筠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出任军机大臣及各部尚书,持节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诸边庭,总督陕甘、湖广、两江、直隶等腹地。身后的传记为数不少,近世却鲜有评述他一生功过的专论。其实,从他的一生来看,对我国边疆的开发还是有些积极贡献的。尤其是他两次担任伊犁将军,在新疆为官十三、四年,死后又入祀伊犁名宦祠,说明当年新疆官民对他还有眷念之情。今草成一文,期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4.
《青海社会科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孟珂的《塔尔寺的三块蒙藏文对照碑》一文,就青海塔尔寺文殊殿内现存清代乾隆、道光年间的三通蒙藏文对照碑文进行了汉泽、注释,并加以简要说明。因该碑“对研究清朝中期塔尔寺的寺院经济情况及其与蒙古族的关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现将有关部分摘要如下。 一、蒙古族僧人罗布藏噶桑等献银买地供给僧人口粮碑  相似文献   

15.
畲族与澳门     
澳门从明初一个偏僻的渔村到后来崛起为一座著名的城市,是中国人民血汗注入的结果,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的贡献……清代畲族徙入澳门从事采石业。光绪《香山县乡土志》卷五载:“畲蛮,本闽潮人之逃叛者,就地垦荒,以刀耕火种为名,随处有之。自乾隆五十四年间,始有私至十字门附近之过路环,凿山取石。道光间,屯集至数千人。盖生计所营,室家所托焉。”为了解这段史料,有必要对引文中的地名相关历史作一简介。澳门原隶属香山县,她是香山县境向南伸入大海的一个半岛,还包括近海的路环、凼仔二岛。撰于乾隆十年前后的《澳门纪略》卷上载…  相似文献   

16.
伍遵契小考     
伍遵契小考伍贻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和《宗教词典》、《民族词典》均载有“伍遵契”条目。略谓:遵契,字子先。回族,江宁(江苏南京)人。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学者,译著有《归真要道》、《修真蒙引》等。记叙堪称清晰备当,惜史实简扼,欲究者不得其详。笔者...  相似文献   

17.
滇桂边彝族源流考李贵恩,王光荣(云省富宁县文化局,广西师范学院)(一)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几处提到西南少数民族、羌、蜀的活动情况。《商书·牧誓》中讲到武王伐纣的战役中,有八个少数民族部落参加,其中蜀、羌、等族的分布地区接近云南...  相似文献   

18.
拉萨回民教育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民大辞典》一书载:“据传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即有穆斯林入藏。随着各民族交往,居住在陕、甘、青、川等地和克什米尔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作,跨越山川河流到雪域高原,遂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西藏回族,故西藏有近80%的回族具有藏族血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拉萨文物志》又载:“拉萨大清真寺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最初规模不大,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平定了廊尔略以后,大清真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从这些记载看,拉萨回民在藏约有900年的历史,清真大寺有近300年的历史。西藏…  相似文献   

19.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在承德营建满族寺庙“殊像寺”。乾隆发诏:设清字经馆,译《满文大藏经》。译《满文大藏经》是与《四库全书》同时开始的。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起,特命皇子大臣,从满人、蒙古人中,选择通晓翻译者,将《大藏经》所有蒙古字、汉字细心校勘,按部翻译为满文,大约花费了18年时间。乾隆亲笔撰写了御制序文《高宗翻译全藏经序》。《满文大藏经》共译两部,每部为1202  相似文献   

20.
“蚩尤”一词,考《尚书》、《大戴礼·孔子三朝记》、《帝王世纪》、《国语·楚语》、《春秋元命苞》、《逸周书》、《管子》、《山海经》、《诗讦》、《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律书》、《淮南子》、《尤鱼河图》、《盐铁论》等所载,“蚩尤”都只是一个人名,不是族名。汉以后诸书,对蚩尤只作为“战神”词祀。《太平御览》、《水经注》、《十三州志》等则是记载蚩尤坟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