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上,宗教有神论观念和无神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宗教有神论观念的产生比无神论更古老,早在阶级社会之前就产生了。随着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发展,人们最初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产生,无神论思想才开始萌芽滋长。这种情况表现着“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①因此,蒙古族无神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宗教有神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蒙古族无神论的萌芽思想,不能不对蒙古族的早期宗教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思想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这在学术界颇有一些歧议。不少文章论及我古代的无神论,往往只起于荀子,而把老子排除在外。有的则干脆把老子列为有神论者。这些看法实可商榷。笔者认为,老子同荀子一样,是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对于建立我国传统的无神论学说,各自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老子是一位开路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在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研究中,孔子的思想常被歪曲和忽视。讲中国无神论史,也多有不提孔子的。其实,探讨孔子的无神论思想,不仅对正确评价孔子的思想、对研究中国无神论思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揭示伟大中华民族古代思想家对人类认识史的贡献,也具有重大意义。一、从孔子对天的看法看孔子的无神论思想孔子对于天的看法,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讲,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孔子宣扬有意志的天,但只是借天的灵威来表达或解脱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孔子言论中有意志的天总是同他的不寻常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当遇到重大不幸事件时,他  相似文献   

4.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宣传无神论有密切的关系。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没有什么神灵和上帝,没有什么“造物主”,要把人们从蒙昧,落后的状态下推向文明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无神论思想的优良传统,又批判了各派无神论学说的错误和不科学的地方,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广到社会现象领域中去,具体地研究了有神论和宗教的起源,正确地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无神论学说的思想体系,把无神论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5.
张铁夫 《船山学刊》1994,(2):188-199
无神论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这些无神论思想,大量的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产生并表现出来,当然有时也借助于一些统治阶级人物的思想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也还有一部分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斗争中产生,通过某些皇帝提出来的。中国的无神论思想史,自然也应该包括后面这一部分的内容。尽管它所占的份量较小,但其作用和地位却不可忽视。然而,过去学术界的各种无神论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无神论思想,往往避而不谈,甚至讳莫如深。这种情况,不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在中国无神论的发展史上,缺少了重要的一环。而且由于这种情况,使历史上的一些无神论思想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蒙古族无神论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同时概括了蒙古族古代无神论思想和近代无神论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同动物群体的根本区别。横向联系、开放性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条件和标志。一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同一血缘的成员居住在一起,进行着氏族内部的经济协作和思想交流。它是封闭式的社会。这种氏族间相互隔离和自我封闭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无神论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上旬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会议主要划分为两个议题;一是就中国无神论思想发展史展开了讨论,着重对无神论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中国无神论思想的起源问题、体系形成问题、特点及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二是就宗教学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主要对如何理解党对宗教的基本政策、我国宗教如何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宗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无神论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无神论,具有以王权抵制神权、以人道遏制神道、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古代无神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为现实政治服务、讲求实际,通俗朴素等优点,但也存在“神道设教”的不彻底性以及思辨色彩不浓等缺陷。探析中国古代无神论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现代迷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早期家长式的奴隶制走向晚期发达奴隶制的激烈变动的时期。正如春秋时期尽管五霸逞雄,但毕竟还保留着天子的虚名一样,那时的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整个说来也不曾最后否定上帝,而保留着神的空名。正如春秋时期尽管新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已经出现,新的社会制度在母体内已接近孕育成熟,但毕竟还没有最终诞生一样,那时的无神论思想虽也时时发出耀眼的火花,但毕竟还是一些零散的思想断  相似文献   

11.
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联系,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乃至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深度等无不在水利事业中得到最大反映。两汉时期各种治水观的形成,不仅体现了汉代人民对黄河认识的深度和实践水平,同时深受当时思想界中两种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路线对立和斗争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人们在处理和驾驭人类社会同外部世界关系中不同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具体说,就是指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智慧和伦理道德的进步。 从人类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历史进程来看,精神文明按它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 柳宗元是卓越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唐代的官僚,他的各种思想都是为巩固唐代封建统治制度服务的,特别是为他所处时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服务的。柳宗元一生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他的有神论思想和无神论思想与这三朝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他的有神论和无神论思想,就不能忽视这种联系。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早在五、六十年代,田昌五先生就陆续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是和劳动奴隶制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发达奴隶制,后集为《古代社会形态研究》一书。八十年代初,先生又撰就《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一书,在讨论古史分期问题的同时,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社会的观点,形成了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切合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5.
融合与发展──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简论王致中,魏丽英陇山、朔方以西的中国广大西北地区,苍茫辽阔,山川雄奇,是我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及古代农业、牧业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目前,则是我国社会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高原黄土,瀚海绿洲,冰峰草甸,江祖河源;...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是科学无神论的伟大奠基者。他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吸取新的科学成就和批判地继承以往无神论思想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根源、实质、社会作用和它必然消亡的历史规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无神论成为具有完整科学性、鲜明阶级性和彻底实践性的理论。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年后的今天,重新学习他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宗教问题,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发展商品生产,离不开市场,商品生产越发达,资金市场越活跃。因此,发展多功能、多形式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完善我国市场体系,是横向经济联系的客观需要。本文仅就建立农村资金市场问题提出如下构想。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7,(4)
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经历了三个建构阶段,即从神话时代到殷商时代空间生成描述与建构阶段、从西周"家天下"空间设计到诸子空间生产观念确立阶段以及汉至清大、小传统空间生产观念共存阶段。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的建构历程发现,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是生产和建构的结果。空间并非康德所言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不断被建构的空间意识。空间并非客观的背景和容器,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可以被生产的社会想象。梳理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可以为空间生产理论提供思想资源,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理解空间生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与主体意识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同人类意识的发展是同一过程、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如果把人类社会发展大致划分为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那么主体意识也可以相对地划分出——古代整体的笼统的主体意识、近代分析的理性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综合的多层面的主体意识。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发展都唤起主体意识的新的觉醒与进化,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与进化都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