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末言情小说观可以概括为“情史观”、“情教论”和“情政说”。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 :强调言情小说有与史书相同的地位和价值 ,倡言其教化人生、淳厚风俗的功能 ,并对政治起着讽谏与辅翼的作用。此一言情小说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理论准备期、理论表述期和创作倾向体现期。  相似文献   

2.
明末社会思潮的特点表现为:清除积弊、重振纲常、讲求实用,由以救亡图存。面对内忧外患,士人中间产生了忧亡心态并渐趋深重。其时文化思潮亦相应发生变化,因此,言情小说创作汇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潮流之中。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基本内容是“情史观”、“情教论”和“清政说”。强调言情小说有与史书相同的地位和价值;倡言其教化人生、淳厚风俗的功能;并对政治起着讽谏与辅翼的作用。从万历四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12-1644),言情小说经历了三个时间段落:“理论准备期(1612-1620)”、“理论表述期(1621-1624)”和“创作倾向体现期(1624-1644)”。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小说文体走向独立、创作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小说虚实观也呈现出因循与创新并存的局面。唐宋时期小说虚实观有沿袭前代小说理论注重“实录”观念的成分,同时不断拓展延伸,走向新变,虚构手段及其美学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反映了随着小说文体革新小说虚实观念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代智敏 《兰州学刊》2006,(2):99-102
明代中晚期出现了《艳异编》和《广艳异编》等小说选本,所选篇目以“艳”和“异”为主要题材,这与明末社会思潮、选者审美趣味、小说观念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反映了小说观念由“奇”到“奇”、“艳”、“异”三者结合,从“雅”到“俗”的审美趣味和由“情理”到“情欲”的情感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言情小说的主题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4,(4):97-100
晚清言情小说上承明清人情小说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小说之高潮,是二十世纪之初文化转型期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家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晚清言情小说形成了"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外模式.  相似文献   

6.
蒋益 《船山学刊》2000,(4):66-70
一所谓言情小说,当指以男女情爱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发轫于明末而盛极于民初。在数百年的发育过程中,它孕育出了《玉娇梨》、《玉梨魂》、《广陵潮》等惊世之作,更以《红楼梦》为巅峰雄视文坛近两个世纪。民国初年,文坛几成言情小说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情不成小说”的形势,作家们在情字上大做文章,一时间苦怨奇幻、哀惨谐趣诸般情感铺天盖地,徐枕亚、吴双热、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被公认为“此中圣手”。五四以后,世风大变,观念日新,言情小说的主题与模式遂失去了生命力,它需要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7.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言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历程,对"情"与"社会"的描写在小说中经常是不协调的,往往是重视"情"的时候忽视了"社会",而重视"社会"的时候忽略了"情"。妥善解决二者关系并处理好分寸的便是民初小说家李涵秋,他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作为贯穿小说结构的纵横两线,解决了言情小说忽视对社会正面描写的弊端和社会小说缺乏一根贯穿始终主线的缺点,开创并完善了社会加言情的小说写作新概念,集晚清和民初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社会言情小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系,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为纪实观念所左右。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虚构想象在讲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破纪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明代小说理论进入黄金时代,对虚实关系的探讨屯更加深入。虽然纪实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但以谢肇浙、袁于令为代表的“贵幻”说异军突起,并很快以其高度的理论性成为虚实观念中的主要倾向。本文考察了明代小说观念中的虚实理论,分析了诸说的利弊及其价值,探索了古代小说虚实观念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杨庆东 《齐鲁学刊》2008,(2):134-137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从观念和创作上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小说月报》出现了某种现代性转机。恽铁樵的小说观念突破传统小说"载道"、"惩劝"的功用观,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视野,同时也为小说文体的解放做了理论观念上的准备。恽铁樵等对当时小说创作状况的创新和认识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模式”的研究与研究的“模式”——评曹萌《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李永祥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里,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研究,是有些门庭冷落的。它远不如诗文词曲,也不如杂剧传奇、长篇小说。究其原因,我认为,仍旧有残存的轻视市井文化的文学观念作怪。自宋元话...  相似文献   

13.
肖莉 《东南学术》2007,(4):134-139
本文在语言学转向背景下,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剖析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觉醒、重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以期管窥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北方论丛》2012,(4):43-47
"五四"以后,随着西方大量小说观念的引进,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开始生成。胡适最早以下定义的方式表达了思考结果,提出了著名的"横截面"理论,此时期的短篇创作也缔造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观,鲁迅的作品便是文体自觉的代表。随着理论与创作的不断成熟发展,过于欧化和激进的观念开始受到反思和质疑。自30年代始,开放自由、不拘一格的短篇小说观和创作便逐渐多样丰赡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言小说的理论论述言皆琐碎,尚缺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在文言小说本质的理论——文言小说的观念和体制特征;文言小说创作的理论——文言小说传录与休闲、摭实与虚构的关系;文言小说价值的理论——文言小说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三个方面置喙述及,并见文言小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的文学视野里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国人的小说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里,主要表现为对小说功能认知的转变,题材及创作手段的多样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作者群体和地位的转变。晚清翻译文学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中国的小说由此而始,向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做的贡献 ,包括其小说理论、小说辨伪和小说整理等方面。他对于古代小说的论述多见于《少室山房笔丛》一书 ,对后世影响颇大 ,除了对小说理论颇有建树之外 ,在古代小说的辨伪、小说的整理和创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胡应麟的小说理论 ,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 ,“不像同时的许多小说序跋那样 ,直接与某部作品联系 ,而偏重于在对古今小说广泛考校的基础上作理论的归纳与阐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小说观和对小说的分类。他首先指明了汉代的小说观念和现在他眼里的小说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鸳鸯蝴蝶派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流派,以创作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在继承传统因素的同时,在艺术审美、艺术创作等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追求,体现了嬗变与发展的特质,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既定规范。鸳蝴派作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唐代小说创作折射出强烈的门第观念。就门第观的内涵而言 ,唐代与六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对唐代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 ,试图从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总结唐代门第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赵章超 《江淮论坛》2002,(2):99-103
今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其本体发生了三次大的流变。本文从创作主体、文本和读者三个纬度辨析了其流变过程,指出第一阶段为六朝至唐代,小说以真人真事为本体,其肇因于把小说等同历史书写;第二阶段为宋以后,小说以性理为本体,则导源于新儒学的崛起;第三阶段为明中后期和清初,情欲本体观一时成为主导潮流,外因在于社会的黑暗,内因在于心学的流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