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观念陈旧,服务方式单一,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等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信息时代也为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机遇.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立足于高校科研教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变革和发展.文章就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作为高校主要信息资源源头,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说,高校的图书馆是对文化遗产收藏、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尤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综合型大学的出现,使得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同时要求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服务水平都应有所提升和发展,借以来满足高校的发展,推动图书馆在高校中的作用和价值,这样以来,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也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大力推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也表现为历史的必然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对外服务模式总结,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对外开放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高校图书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功能扩展和各种信息载体的不断出现,以及高校图书馆服务层次的提高,对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重组其机构设置,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的迅速推进,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逐渐被置入了信息网络的大环境之中,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成,标志着高校图书馆已经正式进入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图书馆软件、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最终体现方式和衡量标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和产生的解决方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图书馆的经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资源的快速增长向传统方式经营下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构建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机遇.高校图书馆是否能够再续辉煌,在于它们是否能够抓住机遇,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定位、组织模式定位与职权明确、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其决定其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考虑的基本问题,只有在解决了这些基本性问题之后,高校图书馆才有积极性展开对内部组织与资金资源合理配置、新型网络图书服务建立、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展开、馆际合作等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所存在的管理和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健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其安全管理和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加大其资源保护力度及资源使用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推进此项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据此,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应从单一的信息服务转向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其服务模式也应从独立服务转向互惠互利的共享服务,而高校图书馆也应由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向高端、专业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图书馆作为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形态,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为特点的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模式,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路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应该注重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加强社会化服务管理和运营,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社交化融合,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文献信息采集中心,其重要性逐步显现,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服务理念的创新,能更好地促进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是现阶段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多元化服务模式,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建设也应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将成为21世纪全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世纪末,世界各国对其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高等教育全球范围的改革和全球化趋势已出现,即将形成完整的国际市场.面对新情况,我国也进行了长期的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与国际的成功接轨,就必须转变观念,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利于健康发展的完善的市场体系.这将成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益旅游兴起于欧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近四十年发展,成为一种与志工服务活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相融合的旅游形式,并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行。通过对东西方背景下的公益旅游前期研究和近况发展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出公益旅游动机、体验和影响三大领域的主要理论,并指出公益旅游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等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推进我国公益旅游实践以发挥其在实现人、社会、生态三者和谐发展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主题进程中,新媒体将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的社会民意,势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使得一国一地区的政府行为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公开。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为我们构建着一个全新的传播秩序,为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交互信息、娱乐、购物以及个人服务不断扩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音乐剧是一种风格轻快,擅长表现轻松幽默的主题,歌、舞、剧三体成分并用;娱乐性很强的音乐表演艺术门类。一部经典音乐剧的成功往往与其中歌曲是否广为流传息息相关。音乐剧类歌曲如《老人河》《雪绒花》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朗朗上口的经典。21世纪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正在飞速提高,在各类文化活动、艺术交流过程中音乐剧歌曲越来越多被大家所采用。怎样演唱音乐剧歌曲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期刊编辑的理念也应转变与更新。首先是要有开拓创新意识;其次是要有市场意识;再次是品牌意识。此外还要有竞争意识、信息意识、超前意识。这些都是新的时代对一个合格的编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经济竞争,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证明,工业设计是各国经济的制胜武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日益重要,工业设计将有力推动我国的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考验、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整个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大转折、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以及工程师的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提出工程师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应该有哪些社会责任,又该如何担负起这些责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中国儒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论述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认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抵牾性,指出社会文化的现代发展必须依赖于与各种异质文化的沟通、融合,以此来推陈出新;加强世界文化沟通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这也正是对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宏观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马修.阿诺德的文学批评观与文化哲学思想,经由辜鸿铭、张歆海、吴宓、梅光迪、郁达夫、郭沫若、朱光潜、闻一多、梁实秋等众多接受个体,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三个阶段;影响的方式则有直接与间接的区别。考察马修.阿诺德在中国既被大规模接受、又被激烈抵抗的独特文化遭际,可以给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描绘了未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在发展的道路和性质、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1.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样是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2.它开辟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必将引导21世纪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它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