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自内战结束至20世纪初,经历了风起云涌的社会剧变与转型,在对随之而来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各种反应中,对社会效率的狂热关切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一种教育学说,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提升社会效率的课程变革弥合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鸿沟,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寄托了全民构筑民主社会的梦想,从而能够蓬勃发展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针对社会效率取向的美国学校课程变革研究将从课程的科学主义精神内核和职业主义实践形态两个维度展开:科学主义主要以社会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支撑,其中社会理论包括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心理学理论包括桑代克的实验科学理论和来源于欧洲的心理测量理论;职业主义主要体现在新的教育机构的建立、学科重组与改造、联邦政府干预三个方面,这两个维度共同展现了美国学校课程在社会效率的时代症候影响下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2.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观开始,美国课程研究在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发展中,在20世纪诞生了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社会改造主义以及概念重建主义和以多尔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追求意识,反映了美国现代课程观从科学主义向人本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向科学人本主义的演进。这些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和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实践中心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与企业应当积极实施"双核"驱动,推进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实现"职业场"与"教育场"跨界融合,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课程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主张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高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观点、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思想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扩展了课程再概念化的内涵,进一步颠覆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注重技术理性和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从"课程理解"范式的基础上向"课程反思"和"课程改造"范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美国出现的三种课程现代化思潮是对19世纪人文主义课程观的挑战。社会功效主义课程流派倡导以社会功效为宗旨;发展主义课程流派主张尽量利用儿童的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认知识结构相结合;社会向善主义课程流派致力于重建以主要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使未来的公民有机会把握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课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 ,是课程改革新的增长点 ,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不少困难 ,但必将对我国课程改革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远程通信类课程如何更好地教学设计,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者学以致用,是目前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薄弱环节,也是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646名学习该课程的学员进行调查统计,总结出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远程通信课程设计的几点建议;据此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模块化教学设计、实践部分的呈现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以期为其他远程通信类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以及可借鉴的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科学"是我国先后实施的两类综合课程,实践中二者遭遇了不同命运,"社会"取得显著成果,为全国社会人文综合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科学"几年后重新被分科课程取代,以偃旗息鼓而告终。本文认为只有处理好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转变教师教育范式,加大综合课程理论本土化研究,才能实现综合课程可持续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9.
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通过介绍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图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项目化教学的主要课程开发模式,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并结合"JSP程序设计"课程案例重点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此主要探讨了"软件工程"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理论基础等,分析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条件和对策;并在探讨研究性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交通规划"课程是交通工程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很高,对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优化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为核心,从教学结构与内容调整、课程仿真实验项目设置、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协调统一的改革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按照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通过分析二元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分立、连续理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统整、概念重建主义主导下的综合课程范式转换、整体有机论主导下的体验课程,展望了基于核心概念理解的综合课程时代.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课程取向是近年来课程研究的热门议题,也是厘清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重要参照.解构的、社会批判的、建构的、审美的以及生态的五种主要的后现代课程取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后现代课程的万花筒.后现代的课程取向为我们提供了对课程理解的多样化思考,但它极易陷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并且在如何实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后现代课程还不够成熟,但作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激发了我们对课程研究的创造力,也给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多元文化课程的社会政治基础,美国社会基于种族性少数族群的白人至上主义,对少数族群语言权和群体代表权的忽视与限制、对民族性少数族群自治权的剥夺等,必然会反映在课程中,导致课程理念的混乱与课程实践的纷争。基于民族性少数族群之上的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具有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可盲目追随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安若定的"大侠魂主义"产生于救国救民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以"宇宙魂"为本体,以"真情主义"、"热肠主义"、"无畏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怒观主义"、"美观主义"为认识论,其具体运用涉及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大侠魂主义"体现了爱国主义、世界主义和生命主义的思想特质。它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待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上班式”课程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项课程改革与探索。它以“干中学”作为逻辑起点和内在框架,突出了财经类专业课程结构与服务业职业结构互动互促的特点。本文通过界定“上班式”课程内涵与特征,揭示了这一课程对传统课程理论所作的突破与超越,打开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核心素养"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内容与重要理据。近年来核心素养视角下课程改革研究重在本位研究、课程与学科三个维度。课程维度则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探讨了课程重构、教学过程及课程实践等具体环节。总体来看,研究存在着出发点分析不足,重国际经验输入、轻本土化核心素养输出及相关评估研究亟待转型等问题。在当前研究深化的大趋势下,对课程改革出发点的深入反思及确保核心素养课程本土化发展应当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发展性课程评价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优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