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3.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在 1 71 9年写的《鲁滨孙飘流记》( Robinson Crusoe)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荒岛上的鲁滨孙”已成为一般人熟悉的典故。这是一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巨著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之更不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探讨了作品中虎妞这一典型形象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造成虎妞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体现了笛福创作的主要特色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塑造典型形象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及其创作对西方小说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老舍《骆驼祥子》的研究历来以祥子为核心,对在祥子人生奋斗历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如虎妞、小福子也有一些精辟的评论,但是对二强子这个人物却很少论及。其实二强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本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他不仅是生活在都市社会底层的平民代表,更是祥子个人主义奋斗的人生历程的一个镜像。通过对二强子及其家庭悲剧的解读,可以看出二强子这一人物在祥子形象的塑形、性格变异与堕落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摩尔是笛福笔下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也是批评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因其多舛的婚姻和沦为小偷的不幸经历而被一些批评家冠之以"荡妇"形象。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摩尔这个女性形象,摩尔是一个具有反抗意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和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她的反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令人欣慰的是,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福》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改写,因而两部小说也建立了历时性的联系.文章从复调和对话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内部研究,进而从广义的互文性角度进行宽泛的文化研究.四个不相融合的声音构成的复调性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复调基础上构成的对话以开放的自由言说创建着意义.两部小说都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互文性,《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故事体现了现代性建构的因素,而《福》反映了资本主义后工业阶段对中心权威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主要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流浪妇女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笛福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良知,描绘了孤独的个人在荒凉的环境中为生存而作的斗争。它不仅启发读者去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更引发了对宗教的反思。小说中充斥着物质主义、基督教现代性、言论自由和渎神表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将从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两方面对基督教世俗化的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九儿 《北京纪事》2009,(12):56-59
要说洋车,人们可能会立马想起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祥子好似人力车夫的代名词,而拉着洋车在北京走街串巷的祥子也或了人们记忆中京城的一个缩影,京味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摩尔是一个恶的化身。作者笛福以冷峻的笔墨,对她的拜金主义的婚姻观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对她的偷盗行径和贪婪动机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她的残缺不全的人生做出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诠释,与此同时,也对她赖以生存的社会进行了应有的谴责。但他并未混淆社会与摩尔的界限,既无意借摩尔的堕落来抨击社会的黑暗,也无意用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三部典型的西方漂流小说,可以看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存在明显的反生态书写,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重在构筑人与大自然的主体间性,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则展示自然生命的平衡和救赎。这三部小说在处理生态书写与宗教文化、人性探索、复调性的生态叙事等方面,对后来的生态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的夹缝间钻营求生,最终在人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经济理性价值观的拉锯中走向不甚虔敬的"忏悔";这种社群视角重审下的女性身体经济学及其启蒙意义又是理解笛福后期都市小说时所不能忽视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的影片《骆驼祥子》已成经典,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也令人难忘。但较之老舍原著,这个虎妞未免年轻俊俏了些,风流有余而愚昧不足。最近拍摄完成的长篇电视剧《骆驼祥子》力求更接近老舍笔下的人物,塑造了一个老丑而不甘年华逝去、精明泼辣与愚昧痴怨混而为一的虎妞。扮演这个“丑虎妞”的乃是戏路甚广的女演员丁  相似文献   

15.
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笛福,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作家,由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影响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了明显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家庭关系简单,视金钱为最大的追求,重视契约和账目,追求个人生活的独立。  相似文献   

16.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已下简称"《骆》")的成功在于塑造了祥子这个主人公,而祥子的成功塑造与作品中众多次要人物群落的精彩刻画密切相关.文章着眼于这一被人忽视的联系,结合文本对《骆》的次要人物群落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同志,大概都不会忘记,祥子虽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搏斗,但最终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永久地当一名自由自在的洋车夫,反而在生活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就是祥子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9.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的名译本Rickshaw Boy《洋车夫》,源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该译本在老舍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评析了King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20.
阿Q和祥子形象的塑造,是鲁迅和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虽然阿Q与祥子走过的人生轨迹截然相反,祥子是追求现实胜利而精神崩溃,阿Q是求精神胜利而肉体毁灭,但在这两个各具特征的人物身上,却包裹着相同的文化心理与国民精神.阿Q与祥子形象在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和相通性,折射出两位作家以改造国民灵魂,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为旨归的伟大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