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唐代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正式提出"道"的传授系统说,可谓开宋代理学"道统"论先声。宋代朱熹首创"道统"二字,大力推广道的传授统绪,成为道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统"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夷夏观和正统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礼别华夷"的思想倾向更为明显,人们对"正统"的评判标准更加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是否承袭了"道统",是否"重德",而主政者的族属身份和传统的"华夷之辨"已逐渐为人们所淡化。这既是宋代道统思想浸润的结果,也是历史上夷夏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祭孔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统的仪式化表征,自西汉以来,已转化为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根源,祭孔大典成为清代前期格外引人关注的祭祀仪式;清初帝王对于孔子的祭祀,其规格、意义远远超出了以往对孔庙的祭祀仪式,特别是由于皇帝亲祀跪拜孔子的介入,对于这一跪拜祭祀模式的认可与持续,促使祭孔的信仰及其仪式具有前所未有的道统与治统合一的意义,礼如弟子的祭孔仪式则是透过身体象征来诉求统治正当性,给统治者铭刻了道统形象;确认了政权对于道统的承袭,也就是确认自我的统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薛瑄乃有明一代醇儒,被时人誉为薛夫子。从弘治元年始,就有人上疏请其从祀孔庙。一直到隆庆五年,几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上疏请瑄从祀孔庙。从弘治年间到隆庆五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程朱理学式微而王学广泛传播之际。在这一时期,以薛瑄从祀孔庙,不仅是为了力挽颓风、拯救世风,而且也填补了有明二百年而无一人从祀孔庙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薛碹乃有明一代醇儒,被时人誉为薛夫子。从弘治元年始,就有人上疏请其从祀孔庙。一直到隆庆五年,几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上疏请碹从祀孔庙。从弘治年问到隆庆五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程朱理学式微而王学广泛传播之际。在这一时期,以薛碹从祀孔庙,不仅是为了力挽颓风、拯救世风,而且也填补了有明二百年而无一人从祀孔庙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1912—1926年,尽管国家层面尊孔祀孔暨保护孔庙庙产的文化政策一以贯之,但从孔子博物馆珍藏的相关史料来看,在"庙产兴学"思潮的冲击下,各地征用甚或毁损孔庙庙产的案件仍不断发生。在此过程中,与孔庙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尊孔派"和衍圣公府依情势以具文申诉的方式起而抵制。而各级政府官员的回应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看,并不积极,最终,这些案件大都"难得其正谳",这样的一种结果,势所必然地助长了此类案件加速发展的态势。孔庙庙产纠纷中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博弈互动,不仅凸显了民国前期国家尊孔祀孔的政策表达与地方实践相悖离的社会面相,同时亦具象地揭示了彼时孔庙庙产多舛命运背后传统儒学"收拾不住"及其"由圣转俗"的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7.
“河渎”祀风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渎为四渎之“宗”,其祠庙遍及黄河流域。本文从礼制地位、庙祠遗迹、祀礼与神相等角度,较系统地追记了河渎崇祀之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2):31-38
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不仅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领域影响巨大,而且对宋代中枢格局的地域变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神宗时期宰辅进退的南北地理格局变化,还是王安石主持变法前主要交游对象的地域选择,以及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而引起的北宋新旧党争中的地域因素,均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对宋代中枢南北地域格局和南北地域之争的重要影响。由此可知,地域因素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这种南北地域观念一直影响着宋代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荀学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一种"交涉"的态势.一方面,经过嘉靖孔庙改制,荀子正式从孔庙从祀中被罢黜,政治地位下降.另一方面,明代政治从体制上是对前代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的延续,在统治手段上礼、法并用,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因袭"一面.此外,对荀子政治思想的吸收从理论层面转向现实层面,涵盖范围更广,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转变"一面.  相似文献   

10.
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  相似文献   

11.
儒学之所以在古代世界中具有生命力和价值,并非在于它具有多么强大的超越性的思想力量,这与西方世俗思想往往和宗教思想互动的历史境况颇为不同,儒学富有魅力之处恰恰在于其具有解决实际世俗事务的能力,即儒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具有卓越的政治性。儒家当年正是依靠其充裕刚劲的政治性获取了自己在上层和民间的合法地位,而随着其政治性在近代的减弱和消失,其合法性地位逐渐发生动摇而趋于消失。儒学在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个地域化的过程,这种地方性的儒学并非完全是碎片化的,而是拥有一些共通的准则,但由于中国自古领土广大,儒学往往是在地区具体历史境况的格局下发挥其作用的,故带有地区性的指向。这种指向不仅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儒者对儒学理解的差异性,同时也往往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儒者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和由此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这种风格的差异性也影响到了区域儒学格局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影响到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布局。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子诗学     
无邪、兴、达是孔子诗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孔子所谓"无邪"是对《诗》的情感本质的肯定,"兴"是对《诗》的文体和思维特征的认识,"达"则是对《诗》可通达天命的形而上性质的认识。"无邪"、"兴"、"达"三者构成孔子诗学的基本框架。孔子诗学是远古诗歌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在其受个体发展因素影响之外 ,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在文体艺术风格特点的形成过程中 ,后者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对我国古典文学中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特点的汉赋作出合理阐释的前提。文章试图论述 :1.汉代崛起的儒家经学对知识分子儒士的社会角色有何影响。 2 .儒学经学地位的确立又是如何影响形成汉赋的艺术风格特点的  相似文献   

14.
儒学儒教一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道德上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今天对儒学的继承,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形成儒学的道德金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是现代中国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 ,儒家解释学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年的熊十力站在新中国的角度看待儒学 ,台湾学者罗光站在士林哲学的角度看待儒学 ,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站在现代性的角度看待儒学 ,分别提出儒家解释学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属儒家经典之一 ,它以先民高亢朴质、雍容婉雅的心声 ,濡染了数以百代的中国人民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然而对《诗经》的诠释 ,从西汉毛苌始 ,两千多年来的文人士大夫们 ,都把原本重世俗的精神蕲向变而为“贵族化” ,虽经现代新儒学家牟宗三等人的革新 ,却仍未能改变以往儒学的精神方向 ,直至当代余冠英等学者的努力 ,《诗经》才开始恢复它大众化的面目 ,但是从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来看 ,还远远不够。王进、曾明先生所注释的《诗经选粹》(四川文艺…  相似文献   

17.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对鬼神采取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前而不是死后,认为人在有限的现实生活中就能创造出无限的超越价值来.但当生命存在和仁道原则发生冲突时,儒家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仁道原则.与此相应,儒家追求一种以道德为主体的历史主义的不朽.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具有整体性和道德性的特征,它在新的环境中面临挑战,又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一直重视和强调道德修养问题,并把道德修养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而其道德修养学说是与其人性理论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者尽管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存在着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以及德性的先天、后天等方面的争论,但都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在"性可教养"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他们一方面肯定和承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礼义道德,一方面又肯定和说明了人在礼仪道德方面的品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是完全可以获得的,这也就从不同的方面肯定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的特点是以群体利益为本位,强调克己奉公;以仁爱厚德为核心,注重人际和谐;以精神境界为灵魂,追求理想人格;以知行合一为宗旨,重视内省与外推.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益借鉴,有助于缓和现代社会重"物"轻"人"的弊病.历史启示,儒家伦理的时代价值在于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