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表明,他是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域外文学家之一,中国人为他在中国的传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莎学研究和莎剧演出中独树一帜,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对中国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中国学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表明,他是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域外文学家之一,中国人为他在中国的传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莎学研究和莎剧演出中独树一帜,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对中国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中国学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物、情节、背景、语言风格诸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怪诞表现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莎剧怪诞表现的深层意蕴.认为它一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世界观的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人性的自觉和人的意识觉醒。莎剧怪诞手法.在表现异化人生.展示人的生存价值和矛盾.提供观察生活新视角.强化读者的人生体验和理性思考诸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4.
<正>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  相似文献   

5.
谐趣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谐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主体的需求意识,另一方面,它是戏剧艺术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谐趣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凯尔特文化中的神怪故事、古希腊的人本意识,特别是世俗人本意识、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莎剧谐趣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向度,共同塑造了其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初,正当中国古典戏曲向现代戏剧的转型时期,莎士比亚戏剧被引入中国,莎剧的译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春柳同人及其他新剧家还以林纾等人翻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为蓝本,在文明戏舞台上编演了20部莎剧,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居于外国戏剧家之首。莎剧以其天生的适应性,充当了中国早期话剧的范型,成为文明戏通往现代话剧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7.
有人作如是说:莎士比亚研究和莎士比亚评论,是“国际学术奥林匹克活动”。话虽说得夸张了些,但是莎士比亚作品的艰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初为英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现在越来越令普通读者难于深刻理解其艺术真谛了。何况是在异国他乡,莎士比亚就更是学者书斋里的研究对象。莎剧成为戏剧、戏曲舞台上高、精、尖的典范,被作为戏剧教学的范本,成为“阳春白雪”的代名词了。因此承担起普及莎士比亚的任务,就成了所有热爱莎士比亚的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莎士比亚戏剧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全人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改编对于改革中国传统戏剧、丰富中国戏剧题材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分析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莎剧本土化的表现特点,阐述了莎剧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指出本土化是西方经典文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莎翁剧作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后来新出了多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很多优势和亮点:首先是能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谐;其次是能弥合莎剧中的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第三是能传达出莎剧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由此表明,曹未风先生的译文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历程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已历经170年,中国学者从多视角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卓著,促进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乃至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蓬勃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中国的莎学研究特色。但依据中国目前两大数据库(即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有关查询结果来看,在研究模式、译本出版研究与译本修订、版本及注释本研究、译本研究、莎剧演出研究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研究中引起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2.
在王尔德研究中,人们至今尚未注意到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浓厚兴趣。王尔德不仅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谙熟于心,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剧作,谈论莎剧中的人物,而且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得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兴趣与研究,隐含着王尔德的文学旨趣、美学追求乃至内心隐秘,为解读王尔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自莎士比亚传入中国以来,安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和戏剧工作者对他的研究和传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黄梅戏演绎《无事生非》为中国戏曲与经典莎剧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拓展其表现领域提供了理论思考空间。莎士比亚的教学、研究和出版为安徽培养了一批莎士比亚研究人才,产出了一系列成果。广泛的交流活动使得安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扩大了研究视野,把安徽在莎士比亚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推向了外界。莎士比亚在安徽的接受、传播和融合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它们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者对莎剧魅力的根源已做过穷经皓首的考辨,得出不少使人茅塞顿开的结论,但现有的论述仍有不尽周全之处,因为它们忽略了莎士比亚的宗教情怀。在圣经-基督教文化的观照中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魅力永存的首要原因在于剧作家追求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永恒的明灯,为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青年莎士比亚的诗作 ,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对爱的向往、渴望和追求 ,是其进步人文观的重要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评价莎翁悲剧《哈姆雷特》时 ,一反传统的作法 ,没有讴歌其主要人物哈姆雷特 ,恰恰相反 ,对几百年来被人们斥为弑君者的卑鄙小人克劳狄斯从一个新的角度 ,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此外 ,从两个方面对《哈姆雷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创作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许多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证实,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许多现代主义成分:意识流、异化、荒诞、意象、黑色幽默等艺术创作手法,莎剧的现代性进一步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莎士比亚电影的摄制和上演,在世界各国热闹非凡。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论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