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期 ,“新史学”理论的提出、进化史观的输入 ,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为新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前提 ;新中国史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唯物史观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是新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之最重要的方面。历史理论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 ,反映了新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在这两个重要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的考察。为我们呈现了《文艺报》建构专业文艺工作者批评言说空间的历史角色;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梳理,映射出《文艺报》建构读者批评规范与制造文化认同的权威文艺批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王明珂先生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结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反思性研究视角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指南,试图使读者能透过文本表象(表征),认识社会情境本相,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聆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进而有所行动,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文革"发起之前的"十七年"间,中直院团舞蹈团队建设如火如荼。在充满政治色彩和革命精神的历史语境里,中直院团舞蹈团队国家化的政治身份得以确立和认同,服从于国家内安、外交的战略需要,在政治功能同一性的前提下体现着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与《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方法不尽相同:《译文》体现出中苏友好"一边倒"、团结一致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学》则体现出亚非拉各民主国家众志成城、反抗"美帝苏修"的时代特征。《译文》与《世界文学》的译介活动坚持"政治标准"为第一要义,是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形式”落实到文艺界,既包含一般理论问题,又包含具体的现实诉求:以理论上的“民族形式”指导实践,为创作提供具体方向。十七年时期,以《梁祝》为代表的民族化典范之作,从表面上看是对“民族形式”的延续,实际上完成了西方形式的运用与再创造。对“民族形式”理论下的创作实践进行问题谱系的延伸,有助于我们反思“民族形式”这一范畴的现实意义,为重新认识十七年时期艺术发展的现代进程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期刊史视野下的《新史学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史学通讯>创刊于1951年1月,由中国新史学会河南分会创办,1957年更名为<史学月刊>.冠名<新史学通讯>期间共出刊62期.其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新史学,配合和服务于当时的新史学教学和研究.最初只是以赠阅方式流通,通讯作用明显.至一卷三期改为公开发行,一卷五期定为月刊,定期出版,确立了史学类月刊的定位,并由此引发了整体编排格式向现代期刊的转型,至1955年四月号转型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期是西方史学从兰克式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夕,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消长起伏构成此时的一道重要景观。新史学以社会史、民众史为主体,以社会科学为辅助方法,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潮、唯物史观派史学以及后来的会通史学都是这一范式的代表;植根乾嘉、外接西学的新汉学则重客观实证,以史料为中心,以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为主体。新史学与年鉴派不谋而合,代表着一种富含生机的新潮流;新汉学与兰克史学同调,绝非现代新潮。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揭橥科学的大旗,反对发扬国学、汉学,但在学术路向上,它侧重史料搜考,传导实证学风,实质上仍归属新汉学的谱系。由于知识背景、门户之见和派系利益诸方面的原因,以致史语所最终与现代史学的新潮流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应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采取灵活生动有趣的形式,对青年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最初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在人力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应从职业教育的类和层次等四方面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并需建立布局科学、配置优化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这一基本国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看 ,通识教育 ,应该是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整合、人格塑造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紧紧适应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求真精神、科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有形的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本民族的智慧精神、科学成就等文明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担负起本民族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究其实质 ,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而党的创建时期则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在党的创建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相伴而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相似文献   

16.
民国成立后,社会教育行政开始在中央建立,并自上而下,逐渐推及省、市、县、区。在国家和地方的影响下,广东社会教育行政体制历经了起步、探索、定型三个阶段,各级社会教育行政从无到有,从依附到独立,不断趋于完善,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意识觉醒始于井冈山时期,其动因是大革命失败和城市斗争失败所提出的现实问题: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在探索和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共产党人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同时,开始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从而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特殊革命道路的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这种理论的自觉及其在革命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是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和目标指向,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乃是有效推动中国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是有效推动中国化的思想动力;必要的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科学方法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位皖籍著名学者,胡适并不仅仅关注中国和世界,他同样十分关注家乡安徽的教育文化事业.1921年8月,胡适首先发出筹建安徽大学的呼吁.之后,他对推动安徽大学的筹建起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1928年4月安徽大学成立后,他曾是安徽大学首位校长的主要人选,并且与安徽大学最初几位校长关系密切,对他们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种飞跃规定了此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特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来看,既有党内生态的特殊性也有党外环境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看,既有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也有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看,既有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形式的特殊性。总结这些特点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对灌输观点的提出,发展以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过程的介绍和归纳,提出灌输的作用与意义。在我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会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经济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