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长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讨论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活跃气氛,在各个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新学科、新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在经济学界韵学术理论探讨中,也出现一些混乱现象。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理论和范畴,例如“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的经济范畴,却变成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也适应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近年来,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说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否定后,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有些同仁认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人人皆有的个人私有制。笔者认为,这些经济范畴和理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对个别经济范畴理解偏颇的问题。因为这些学术争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展开的,经济理论应该对经济改革起指导作用,所以它涉及到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
当今的政治风波,引起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思索。事实上,社会制度的更迭,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着斗争、曲折而长期的过程。历史上,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就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个看法,遵循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轨迹进行探索,不会是没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戴卫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247-252
经济剩余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剩余的吸收始终无法抵消更多经济剩余的产生,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停滞。金融资本从生产资本中独立出来并迅速膨胀标志着“垄断金融资本”的形成,也成为应对经济停滞危机的新选择。垄断金融资本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经济停滞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常态。 相似文献
5.
于通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6)
八○年第六期《经济研究》,发表张云德同志的题为《价值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一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产品,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价值则是一个永恒范畴”。我认为,把交换价值和商品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这是对的;而把价值这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说成是一般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一个永恒范畴,则是错误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与张云德同志商榷。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形成价值张文首先从回答什么是价值入手,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便得出“承认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是价 相似文献
6.
陈书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含义,直到今天,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一致。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7.
<正>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党的十二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但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应该弄清什么是能够决定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8.
庄寿康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对抗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作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现在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矛盾和规律的指针.但是,必须看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科学成果.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 相似文献
9.
黄范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5-12
瑞典以"全面福利国家"闻名于世,但瑞典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瑞典的社会福利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对私有制的一点点突破,是"公"字号因素的一点"萌芽"。瑞典社会民主党的"职工投资基金"计划及所谓"基金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从瑞典经济及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应当相信,公有制因素会适应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要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孕育萌发。瑞典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正>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资本论》第一卷,第124页。)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特点时所作的形象描述。长期以来,我们把商品的“凉险的跳跃”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产物,在理论上完全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形态变化惊险性的必要,在实践上实行一套以产品经济论为理论基础的统购包销的流通体制,割断了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排斥了市场对社会生产和流通 相似文献
11.
李继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十九世纪中期,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西方社会经济结构中开始出现“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本文在马克思有关概述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自己合作工厂产生的物质技术基础、直接原因、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13.
孙晴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在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 “价值剩余”指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在扣除劳动者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后的剩余。它和剩余价值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何顺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从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即它从未有过的系统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入手,并对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的行业特点加以对比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应当首先产生于工业领域而不大可能是农业领域,从而对资本主义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其中关于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史料的发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卫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2)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 学术界的提法有:净余价值,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剩余产品的价值,等等。 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这一提法比较可行。因为“社会主义”这个修饰语,改变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本质内容为社会主义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内容所代替。“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阶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和人民当家作 相似文献
16.
李树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生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适合于一切社会,也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政党在制定自己的纲领路线时,依据它就能获得胜利,离开了它就会遭到失败,这是为我国三十年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实了的。林彪、“四人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死敌。他们拚命攻击历史唯物主义,践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理论,大肆贩卖历史唯心主义,宣传精神万能论。这种流毒深而且广。当前在我们进入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不肃清林彪、“四人帮”的唯心史观的流毒,不恢复和树立生产、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理论权威,我们就不能够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经济范畴人格化,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出现的,那么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不会也出现经济范畴人格化的现象呢?而经济范畴人格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是矛盾的,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这正是本文力图探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伍柏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讨论中一个重要而又意见纷纭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这看起来好像只是把“剩余”和“价值”两个词的位置次序颠倒一下,纯粹是概念游戏。其实这两个范畴恰恰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学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改革开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发生更大的转变.人们需要转变的观念很多,本文着重谈转变对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绝对对立的认识,树立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既对立又同一的观念;转变只以生产关系作为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的认识,树立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统一来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语中系词"是"的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是"从指示代词发展到系词的过程,认为"是"自身的语义以及判断句句式的结构特点均对其从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判断句格式标记,"是"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扩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