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庄国卫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
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自1980年9月第一版出版以来,发行量巨大,影响深远.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撰文提出修改意见,建议早日修订,但是该教程第一版一版再版,直至2008年从未修订.2008年6月,《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终于面世,接着修订版于2009年3月发行,这两个版本对第一版中一些错误进行了勘误与修正,而修订版对第二版又有修正.但是第二版与修订版仍有不少应该修订之处. 相似文献
2.
“吹毛求疵”评《英汉翻译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张培基等先生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所用译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1)原文词汇的意思确定不当;(2)原文理解偏差;(3)忽略原文文体风格;(4)漏译、死译、硬译、乱增删;(5)汉语选词、译文表达与组织不当,等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3.
武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99-101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三版)具有内容丰富全面、练习量大、例证多等优点,但是,该书在例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例证不够典型,甚至是特例;(2)例证译文存在缺陷,不能证明所用译法的正确性或恰当性;(3)例证译文语句缺乏推敲,与教材提出的标准不符;(4)例证文不对题。例证不仅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巩固认识、启发思考,而且本身也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翻译教材的质量就必须首先确保例证的恰当。 相似文献
4.
《英汉翻译教程》误译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戈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7-68
本文以翻译的基本标准:通顺和忠实对《英汉翻译教程》中出现的误译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作为总结,作者认为应该深入理论奈达(Nida)关于翻译的定义并用它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6.
7.
胡适译诗<六百男儿行>不仅在风格、内容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偏离原诗,而且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图上更是与原诗截然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析译诗<六百男儿行>中的误译,笔者拟从胡适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以及对读者因素的考虑出发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赏析译诗,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有意识误译的赏析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可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146-150
以霍克思译《红楼梦》的一些例子为证,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意识、语言及文学作品的特性等方面,阐释在翻译中误读与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及其与译者的创造性的关系。译者从自身文化出发看待他者、阐释、重写他者的误读和误译不仅丰富了主体文化,而且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王战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79-84
文章应用波克特的语言理解模式,通过分析在源语文本理解和分析阶段各种与译者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言外因素来追溯《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英汉翻译失误产生的根源,指出译者的源语语言能力和言外能力是翻译各个阶段成功的基础,如果译者在第一阶段能力偏弱,就会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英汉翻译中源语文本的解读、分析和处理失当是造成绝大多数误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毛小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85-87
文章通过对<爱玛>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分析翻译中的主要误译类型并探究其中的原因.结论认为,译者的翻译主张和对语境把握的不足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田占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2):94-96
依据英汉翻译的理论原则,本文对不同的英语原文和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翻译实践中造成译文语义走失的不同表现,并探讨和总结了走失的原因,为正确翻译原文、避免语义走失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孝辉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在英汉翻译方面,误译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由此产生的危害不可低估。综括英汉翻译中的各类误译现象,通过相关的典型实例加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避免误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曾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5-40
汉语中的破折号和英语中的dash符号承担着相似的功能,是加强语言逻辑、丰富语言色彩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个能够辅助文字表达感情的标点符号。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语段生成过程不同导致了二者的语序和句子划分有很大差别,所以在英汉翻译时对待标点符号也要像对待文字那样用心。虽然汉语中破折号和英语中dash的功能相似,但两个符号使用频率差别很大,因此在翻译时绝不可照搬照移。破折号的应用与否应根据其功能和语言内容决定,力求将源语言准确转达、地道表述。 相似文献
14.
赵丹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7-80
习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认知的产物。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习语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长期以来,词典编纂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双语词典中译好习语。文章抽取了三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共有的部分习语,通过对比,发现它们在翻译习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学习型词典在习语翻译方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晓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87-9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须要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翻译是一种语言交流活动,在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同时,更是在传递承载这种语言的文化。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翻译效果,也会影响到读者是否能构建客观的、正确的对原作的认知结构,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每种语言的否定都有其特点.一种语言形式的肯定常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表示否定,反之亦然.本文中的"反泽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它帮助我们在英汉翻译中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四字结构是汉语的精华,也是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本文探讨英汉翻译中四字结构的运用,如何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单词、词组、短语或习语适当地译成四字结构,使译文更为传神达意,风采倍增,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各异,行文结构与谴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因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矛盾不断妥协、不断变通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源语先入为主的影响,译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亦步亦趋,使译文不合的语习惯,形成所谓的“翻译腔"。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列举“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和避免“翻译腔”的途径,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赵永琴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74-75,109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行为,文化间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