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较早认识到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及其作品价值意义的中国作家,然而她对梭罗及其诗歌的译介却一直被遗漏在国内有关梭罗的研究之外.张爱玲唯一的一篇评介梭罗的文章和对他三首诗歌的选译,展示了她对梭罗的独特见解和推介之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理解,是了解中国早期对梭罗认识和接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指出19世纪美国文学家梭罗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同道家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梭罗热爱自然,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正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梭罗厌恶奢侈的生活方式,提倡简朴的生活,这正好与老庄主张的减少贪欲、返朴归真的观念相一致;梭罗崇尚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剥夺个人的权利,这正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出一辙。通过对梭罗与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认为饱读东方哲学著作的梭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梭罗基本上是以隐士形象扎根于中国读者的心中,但这其实只是一种单面化的理解。梭罗的人格中既有隐士的一面:钟情孤独、热爱自然,又有非隐士的一面:喜欢交际、热心政治。梭罗的双面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内心交融抑或鏖战,其人格形态亦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梭罗人生道路的走向。隐士人格是梭罗来到瓦尔登的重要原因,而非隐士人格又促使他最终离开瓦尔登。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学的角度,通过介绍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分析其对人们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影响,来展现梭罗的思想魅力和他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梭罗思想的剖析,让读者体会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带给人们的真正启示———我们的生活应过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同时代的一些美国同胞眼中,梭罗是一个跟不上时代节拍、离群索居的怪人;在今日一些中国读者的眼中,梭罗是一个遗世独立、沽名钓誉的"假隐".然而,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生活实验和他的积极"涉世"生活哲学表明他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在中国现代语境中接受梭罗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一反文学史对梭罗这一位文学和哲学大师的常规论述,把梭罗的权威降至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塑造和他人出于各自的“焦虑“而进行的不自觉的语言建构,另外还阐释了梭罗形象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19世纪至今生态视角的梭罗研究,分析其不同阶段的研究特征,系统介绍了许多梭罗研究新材料,评析了许多生态批评新观点。这些观点材料有助于我们在生态现实危机重重的今天,从梭罗这位生态启蒙者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梭罗生态思想是在多重背景下的建构,其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即对人与这个地球上“共同的居民”相处的思考。梭罗的“爱的共同体”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相生的美好愿景。因此,在这样的共同体下,我们重读梭罗的生态思想不仅有助于探寻梭罗研究的新途径,而且对于当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来看,梭罗及其超验主义同仁不约而同将视线投向中国,是18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辐射到美国的结果.但就单独的个体而言,梭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他自身的学术背景有着必然的关联.两个重要因素奠定了梭罗的思想,一是求学哈佛;二是和爱默生的交往.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梭罗开始接触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国环保事业先驱。在美国自然观的演变过程中,梭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从巴特姆、科尔到爱默生、梭罗以及缪尔、利奥波德,美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既欣赏又畏惧逐渐转化为重视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早期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名作《瓦尔登湖》体现了其对中国儒家作品思想的接受。梭罗在日记和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儒家作品思想的亲近,更摘录其中的语段用以佐证自己的思考。我们从考察梭罗对中国《四书》的认识入手,分析他喜爱和接受中国儒家作品的动机和途径,探讨他对《四书》的择取和运用,明朗梭罗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寻求精神契合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梭罗及其《瓦尔登湖》,长期以来一直被各国的评论家众说纷纭。梭罗到底是试图通过作品宣传一种固有的宗教哲学,还是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他对多种生活的探索?他到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还是一个孤独地追寻多元思维视角的旅人?本文就《瓦尔登湖》中所固有的自相矛盾与相互解构的现象,主张跳出二元对立是非固位的观念束缚,对之进行一个开放式的理解,并且运用梭罗的这种视野来看待和分析梭罗及其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梭罗不仅著有大量自然文学作品,而且还对19世纪中期美国的科学发展、教育体制及印第安人的刻板塑造等诸多问题给予了深入思考,这些现实思考与其自然思想息息相关。梭罗主张进行超验的科学研究,他对美国自然史、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梭罗"以大自然为课堂"和"从做中学"的理念与后来进步教育运动的理念不谋而合。梭罗理想的人类是能与自然完美感应的印第安人。无论是对自然观的阐发,还是对教育观、科学观和印第安人观的论述,梭罗最终的目标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希望摆脱当时大多数人所过的静静的绝望生活,而去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从梭罗的生态整体主义自然观出发,分析梭罗及其自然观的当代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对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视角对梭罗的《缅因森林》进行文本分析,阐述文中的生态思想,并分析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梭罗在《缅因森林》中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强调原始森林的价值,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梭罗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始批判及其朴素的自然中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生活的艺术》是他最为畅销的作品,创作该书时他有着强烈的个人动因和民族动因。在书中讨论人性和人生哲学时,林语堂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美国作家梭罗,由此可见林语堂对梭罗怀有不同一般的感情。在林语堂眼中,梭罗并非完美无缺,但他对梭罗基本上持一种褒扬的态度。林语堂创作《生活的艺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从西方读者的需求出发,用英文展示中国人艺术生活的魅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终目的,其余的一切都不过是在跨文化语境的创作中采用的传播手段和叙事策略而已。出于在异质文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的考虑,林语堂选择了与中国人的人生理念极其接近的梭罗作为一个有力的佐证。梭罗成了林语堂在向西方输出中国的生活艺术时,下的一颗棋子,铺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梭罗的《瓦尔登湖》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一方面在其作品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以阐述自己的生活哲学,另一方面其个性、思想与中国的禅宗、墨家有颇多相契合之处,究其因,一是中国哲学的部分思想与以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主张不谋而合;二是梭罗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18.
在梭罗与庄子的笔下,"鱼"不仅是其外表所呈现的具体事物,而且还承载了其他深刻的意蕴。梭罗与庄子对水中"鱼"的寄托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梭罗来到瓦尔登湖,除了崇高的精神目的,亦存在逃避个人困境的隐秘动因。对世俗营生方式的严重不适应、失败的人际关系以及种种不幸的人生遭际,使得梭罗陷入严重的困顿之中。为了逃避困境,钟情自然的梭罗独自来到瓦尔登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希望能通过时空切换的方式,借助大自然的伟力,治疗内心的痛苦。恢复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美国哲学家梭罗的人与自然关系论的独特之处,即表现为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人际关系”。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实践以及他的绿色经典文本《瓦尔登湖》,便是这一人与自然关系论的集中体现。梭罗的“人际关系”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善待和珍爱一切生命的行为原则;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境界。梭罗的人与自然关系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