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1):65-73
本文关注的是儒学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建构问题的分析,认为有两个倾向值得重视:一个是金钱对价值观的宰制,造成价值观的扁平化,丧失了国人精神追求维度的丧失;一个是本能的金钱欲望没有长效的精神性因素引导,会导致即使在扁平化维度价值张力的松懈。文章还从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国外思潮以及政策引导入手,分析了当代价值流变的原因,由此以史为鉴,以汉代为例,提出儒学道统对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重要性。文章最后结论认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核心问题是铸造新的民族魂,这需要高度重视以伏羲(女娲)—龙为符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2.
爱,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一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3.
陆凤贤  曾锦标 《社科纵横》2008,23(4):124-12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人在人格塑造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与矛盾.如何找到一条能安心立命的人生道路,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儒家文化当中尝试找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何生杰 《创新》2009,3(11):75-77
当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在经历了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反思后,以其日久弥新的魅力,为重塑中国人的信仰和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为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提供健康的思维模式,为世界和平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积极而不断地展示出其丰富而深邃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5.
曹刚  唐凯麟 《唐都学刊》2000,16(4):15-19
儒学之所以为人学除了春秋社会的特定历史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文章因此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门槛,从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进程中发现,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对象的西方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其典型表现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作为孔于思想的源头和反思对象,决定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的人学性质。文章还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儒学中“人”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6.
儒学社会指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以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为依归。从形式上说,儒学社会的正式起始,则在儒学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时,即在汉武帝确立“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而其正式结束即在于“儒家法”的被终止之际。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前儒学社会和儒学社会两个阶段。儒学社会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概念,有其学理的根据和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儒学的研究一直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构成要素,是美国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途径.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开启了美国儒学研究的端绪,美国汉学的出现,则意味着美国儒学研究进入专业化研究阶段,随后形成的狭义中国学则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汉学对儒学的研究模式.美国汉学和狭义中国学对儒学的研究代表了美国儒学研究的主要模式,也形成不同的知识传统.但整体言之,美国对儒学的研究深受中美关系走势之影响,尤其与中国国力的实际状况相关.这种情况决定了美国儒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整体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只要中国保持持续性的发展,并把儒学作为强国复兴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国势必会加强对儒学的研究."中国中心论"和"文明互补论"亦势必成为美国儒学研究的主流模式.中美代表当今世界两大文明体系,二者的互相深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教育急需儒学的普及,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及相关政府的支持下,出现了学校、学会、学堂、书院、政府等等普及形式。但是由于儒学普及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其体制性问题、系统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前需要使儒学普及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争取进行正规教育体系,争取各级政府的更多支...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3):92-96
十六国时期,河西本土学者与避乱寓居河西的学者共倡儒学,使河西一隅文化斐然,人才济济,"子孙相承,衣冠不坠","号为多士"之区。从十六国初期到北魏北周,北方每一个的政权的每一个明智的君主,都曾经采取明确措施宣导推崇儒学,且形成了一个有师承的儒学传授关系,尤以酒泉郭瑀刘昞最为显著。在儒学影响的背景下,河西地区的学术传承对北朝时期整个北方的文化发展,以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10):124-128
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历久弥新的一种精神财富,在当今仍然彰显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正确认识它对于当今中国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出发,分别阐述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负面的文化价值观作了分析与批评。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先生的“世界文化三期论” ,是一种大儒学学说。其基本的思想内容是站在文化哲学的角度 ,通过对于西方、中国和印度的三种不同文化之特质及其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观察、分析和比较 ,提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路向、并依照这三种路向递次演进的观点 ,以及提出了未来的人类文化将是儒学代表的中国文化翻转为世界文化的思想。梁漱溟的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现代新儒学所主张的儒学复兴为世界文化的各种大儒学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钱宗范  李敏 《创新》2015,9(1):63-66,12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元素,随之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热潮。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概括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构建思想体系与价值系统,因此,赋予其华学的名称能更正确、科学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学习华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8,(3):89-91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史学应该发挥以下价值和功能:第一,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第二,为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第三,促使人们增强民族认同感;第四,凝聚人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推动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史学应有价值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在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外开辟了一种原发的思想方式,即回到主客未分前具有时间性构造的生命经验,这种活体经验是一切存在理解与价值的源头。此一回到基源性活体经验的思路对我们重新阐发儒家哲理具有根本性的启发,儒家的仁爱思想源于时间性的、非客体化的亲亲经验,从这一基源经验出发生长出仁民爱物的终极视域。现象学还原与意向构成等方法、视野与儒家"亲亲为大"的仁学基源经验具有亲和性,是现象学儒学研究的深层理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崔树芝  王鸿生 《阅江学刊》2016,(4):14-20,143-144
当代新儒学核心关切是要实现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以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当代新儒学的科技伦理思想,最初就是从对科技的反思中提出的。当代新儒学的基本主张是既要开出科学,又要让科学受到价值理想的指引。牟宗三的思想具有代表性。新儒家认为,从人有限而无限的本质规定中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由此证成生态伦理,技术困境亦可从中得到启示。从当代新儒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开始,其科技伦理思想更加自觉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周林妹 《社科纵横》2006,21(1):99-100
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在上世纪20、30年代,他的创作就在市场上获取巨大的成功,他的创作经验给当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首先文学创作要锁定对象,进行科学的定位;然后作家生产出的商品应具备读者需要的商品价值;最后作家应创造适合社会正效益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正面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陈晓丽 《社会工作》2011,(16):88-90
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二者在历史起源、价值理念、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关系的性质和原则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同时,二者在方法、根本目的、工作的要求等方面又有相通之处。二者的相互借鉴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思想基础和借鉴社会工作的接纳原则,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相互借鉴、共同努力,为解决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新民  蒋庆 《阅江学刊》2011,3(6):13-23
“天地君亲师”香火牌位的叙事学符号同时兼顾了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秩序结构与价值结构,具有多重的释义学象征意义,获得了大小传统一致的认同,体现了儒学民间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全面安顿了中国人的世俗日常生活,反映了儒家思想与人伦日用经验结合的一个侧面.给予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多学科交叉的合理训释。  相似文献   

20.
三统并建是牟宗三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总体规划,而究其实质,仍是儒学内圣外王的老话题。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所依据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大纲,是一种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对于解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以及世界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意义的失落的困境,都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牟先生只是开启了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的开端,并做了初步的疏导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并没有真正完成新儒家外王之学的重建。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仍旧未能彻底突破道器二分、中体西用论的传统格套。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和复兴,必须正视牟先生的智慧,不能绕过,只能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