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的清末民初画报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女性生活的内容.本文以<醒俗画报>这样的视觉文化史料为基础,探讨清末民初社会性别制度的一个侧面--婚姻家庭私人空间内的转变.并希图探讨史料的运用和性别史视角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综合性时尚周报面临生存危机,如何突破与创新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以综合性时尚周报《周末画报》和《外滩画报》为例,从版式设计、内容构成、广告审美三方面对比分析其创新点,指出视觉元素、解释性新闻和广告文化是其跻身中国精品纸媒的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发行于上海的《妇人画报》为研究文本,通过结合“女性嫌恶症”这个生发于上海语境的本土词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解读“摩登女郎”被审视的细节和原因。不难发现,摩登女郎表面上的前卫实则是男性作者对女性肉体的臆想与规划;女性享受溢美之词,以甘愿跳入他们打造的美的枷锁为代价;男性对摩登女郎爱恨交织,体现了他们自身情感上的矛盾。这些“女性嫌恶症”表现背后的原因与女性社会角色的多维期待、近代女学的“失控”、男性作家融入上海大都市的焦虑等相关。图文形塑的“摩登女郎”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维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中与西、性别博弈。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女性/性别的诸多议题得以讨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报刊媒体的关注,尤其画报中女性/性别议题的分量显得颇重。作为近代中国北方大型摄影画报的典型代表,《北洋画报》自然也不例外,蕴含着丰富的性别图景。而由于《北洋画报》本身呈现美与塑造美的旨趣,使得女性身体之美成为映现在读者乃至后人面前的显著亮点。这也是都市社会急剧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缩影和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画报中刊登了大量女性形象。其中有很多内容专门针对女性读者,因而很难从"供男性注视"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叙述性图像和展示性图像两类,进一步应用阿尔都塞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对展示性图像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国家意识形态以自然化的方式寓于画报女性形象之中,在实现大写主体(以"新女性"形象为代表)对小写主体(即画报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召唤过程中,实现教化国民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田 《北京纪事》2015,(7):106-109
在街头巷尾的报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期刊画报,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期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大众的喜爱.像电影画报、时尚画报、健康画报等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什么又是画报呢?根据其形式与内容,我们一般认为,以摄影图片、绘画为手段,来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直观图像的期刊.我国最早的画报是创刊于清光绪三年(1877)的《寰瀛画报》,它随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而来,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图文并茂的报刊.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私立职业学校发轫于清末新政之后,至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近代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办学者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和实用性以及生存基础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职业学校对于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良友》画报的“抗战”书写在践行“救亡图存”媒介担当的同时,将传统中国“赋比兴”的文艺观融入图像文本,实现了传统文艺观与图像符号互文化的叙事景观。《良友》的抗战报道从图文互动下的直接叙述、形象思维的图式化呈现和民族意识的内在唤起三方面体现出“赋比兴”的编写思维。“赋”在画报中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奠定了基本的叙述“地基”;“比”在画报中以比喻比类的设置为读者展开了关于“民族抗战”的想象空间;“兴”在画报中则通过诗意配文与富有张力的图像报道唤起读者的爱国情思。如此形成的多元叙事格局成就了《良友》画报关于“抗战”的视觉书写,在唤起民众家国意识与抗战信念的舆论宣传、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1866年刊登的几幅有关南方被解放奴隶学校的图片为例,说明视觉报道在美国内战后南方的黑人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该画报对南方黑人教育的视觉报道是带有偏见的选择性报道,这些报道为北方的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南方黑人教育的窗口,使他们可以通过其权力之眼来监督和控制南方的黑人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代的摄影摄像,往往象征了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信息观念。基于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文艺制度和乡村结构以及“摄影武器论”的摄影观念,《晋察冀画报》及其画刊系列从“民间”和“文化情感”立意,通过“血的控诉”与胜利图景的告慰、“古长城”“毛泽东”形象的视觉符号化以及将中国政治文化置于国际舆论场等视觉说服技巧,构建了一套服务于解放区革命意识形态的视觉符号,制造民众的身份认同,实施文化情感动员。但这种视觉实践未能因时而变,导致“摄影八股”的滋生,部分消解了图像的动员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上海自开埠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城市,这其中离不开丰富的人文与物质条件的积累。1912年6月5日《真相画报》在沪创刊,成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类综合性旬刊,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刊物,开创了上海画报新纪元,同时亦开辟了都市文化艺术的宣传窗口。《真相画报》在其创办中所带来的全新办报理念,以及其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图像,在倡导新派艺术以提升国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尝试,在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真相画报》对构建今日和谐社会,繁荣复兴新世纪都市海派文化艺术具有借鉴意义,其全球化的媒体经营战略对当今的城市大众传媒同样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教育秉承“文史不分”的学术传统,直到近代,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才随时代变革而出现。论文以“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清末新学制与中国史课程的设置、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出现及特点等方面,简要探讨了近代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渊源和早期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传媒制度相对宽松、城市商业繁荣、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等因素影响,诞生于晚清时期的中国画报画刊在短时间内得以兴盛,成为开启民智、传播风尚、浸润审美的重要媒介。研究发现,从出版时间、发行地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聚集性;从出版类型、周期以及外观形式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多元性;从出版内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通俗性;从运作与销售策略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灵活多变性。图文并举的画报画刊不仅开启了图像阅读的序幕,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史料。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北京纪事》2015,(8):108-111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中国经历多次战乱,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再到清政府的倒台,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日本侵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这一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却慢慢发展起来,像《大公报》《申报》《晨报》《京报》等知名新闻大报都在此时喷涌而出。虽然画报这种综合性刊物出现的时间要比新闻类报纸晚,但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仍然是其关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学术界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果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画报本身的研究,二是对画报深层次的挖掘。第一层面对画报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办刊宗旨和经营理念以及内容和画师进行了研究。第二层面分析了画报中隐含的因素,从多元化角度对画报进行了深入探讨。至于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料整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综合性画报类期刊有近40种,占中国期刊总量的1%。目前,综合性画报类期刊面临着经费不足、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理念单一等困境。要摆脱这些困境,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刊物整体质量,注重采编与营销双轮驱动,确立个性、形成特色,实现网络化,建立画报同盟。  相似文献   

18.
“卫生”一词始见于《庄子》,近代以前,与“养生”义同,近代以降,其外延不断扩大,与国家、民族发生紧密联系,赋予了“保种”“强国”的内涵。“卫生”一词含义的变迁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疾疫流行、人口增长停滞、西学东渐、健全国民的培植等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清末岭南5种卫生典籍不仅是公共卫生思想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在医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解放画报》是民国时期由周剑云创办的一份旨在提倡妇女解放的画报,也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妇女刊物,它从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与男子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现代化之路崎岖坎坷,济南清末新政和自开商埠前后的早期现代化之路呈现巨大反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结合近代中外大背景,探讨济南及中国清末新政前后早期现代化巨大反差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