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星期评论》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它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和中国的劳工运动而在当时的知识界、思想界获得盛名。该刊所发表的大量文章,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状况,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等问题有所讨论。因此,应对《星期评论》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表现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最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最积极的宣传者。五四时期,他以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为此,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李大钊注重将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最先倡导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和理论问题,坚持更好地宣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讨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湖南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兴办报刊,将其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爱国和革命成为当时湖南报刊宣传的主题。湖南进步报刊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大众媒介,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进步报刊主要有《湘江评论》《新湖南》和《湖南通俗报》。湖南进步报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新思想,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和进步书社联结成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革命运动和湖南早期党团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达作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从唯物史观入手,集中研究了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民间文化社团的“主义大众化”潮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同的民间文化社团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作为此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在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包括杂志、报纸、宣讲、传单等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归纳其经验主要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广泛基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阵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回顾和总结"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以来,李达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他正确、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我国学者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9.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性文本强化《资本论》学理的易解性,在《新青年》等报刊刊文介绍、评论与节译强化传播广度,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的译介与研究活动、演讲、授课及与进步力量积极互动强化传播深度和力度,五四精英有力赞助了《资本论》的中国传播。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极具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何谓马克思主义,可以从理论体系、理论品格、基本立场、理论特质诸方面去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所决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学通过四种方式诘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是把马克思主义非理性化、宗教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对立起来;三是否认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四是用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失误,否认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诘难是不正确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和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整个理论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也就是它所具有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它所具有的实践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等基础之上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的战斗,例如,与教条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以及与自身分化与演化以及与宣传方式的新战斗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研究起来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整体性理论特征,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简称《概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样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概论》课的教学应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理论暗线,并加强与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其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主要的贡献 ,就是为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实现方法。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选择 ,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思想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生态困境的新思考。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种适中的中间状态,即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生态批判只是出发点,重点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将其视为引起生态危机的终极根源,从而以生态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既有传承和延伸,又有批评和曲解,需要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客观而系统地分析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解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