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共存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世界。高度的媒介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使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越来越紧密。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及现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沪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沪留学生媒介接触呈现出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 2.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基于留学生意愿、信任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网络; 3.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高; 4.留学生的报刊使用频率与中国饮食、地理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社交媒介使用频率与中国汉字文化认同显著相关; 5.留学生报刊使用时长对文学认同具有正向预测力;电视媒介使用时长对饮食、汉字、思想文化认同具有负向预测力;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长对中国文化认同不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和掌握当下国内媒介化研究成果的全貌,分析当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本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精选出201篇文献(2010—2020年),通过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探讨目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媒介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媒介化研究的特点是以质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媒介化、中介化概念的辨析和对技术、时空的思考; 目前媒介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西方理论溯源上的争议性和本土化的缺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之间的学者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等; 未来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于某一社会现象,关注媒介化社会下媒介与身体的联系,同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落脚本土化,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介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媒介身份研究受益于现代哲学的身份认知、系统论和角色一功能理论等丰厚的知识传统,试图面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把媒介作为具有集体自我意识和反思性的"行动者",考察身份形成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此研究方法建立在全景全息视野、规范背景与自组织原则、复杂性思维和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当代媒介理解和分析的时空动态架构;其研究范畴可以粗略地分为宏观的媒介状态描述、中观的各类媒介分析和微观的媒介人分析;并尝试结合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如果能够以一种广义"媒介"的视野来深入思考,可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近十年家庭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章以中国知网2008—2018年收录的477篇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家庭教育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对未来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提出新期待。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研究处于发展期;文献刊载期刊分布广泛,呈现不均衡性;研究主题多元,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家庭教育研究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加大基金资助力度,提高研究层次和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5.
学术话语是具有主体性的知识生产和意义阐释的建构实践,中国学术话语的生产逻辑需要在主体间性的国际传播与对话的事实过程中确立和展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与对话作为系统性工程,社科期刊作为学术媒介需要融合话语生产及其传播的内在机制,以国际化的方式深度参与和推动。社科期刊首先要组织化、聚焦式地参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进而周期性、长效性地拓展和深化比较对话,逐步实现以融合性、标识性的学术话题来引领国际对话,从而系统地推动中国话语的对话式生产与传播。在传播路径上,社科期刊要系统地强化语言媒介转换,推动期刊的跨语际实践与多语化传播;同时借由数字技术媒介转型,通过高效的集约化传播来展开跨时空对接;融合大众媒介开展跨渠道的话语再生产,借助品牌化进行跨领域传播,提升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以知网文学类核心期刊上哈代小说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BICOMB和SPSS软件绘制的热点知识图谱可帮助学者准确了解我国哈代小说研究论文中的热点和趋势:论文研究主体仍是悲剧观、人物性格等;较之小说背景研究,文本细读类别的成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作品中现代性的讨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从伦理批评、电影改编角度等论述还较少,关键词未入选.学者可从上述方面进行深层探究,推动哈代小说在中国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7.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伯明翰学派的学术传统,坚持跨学科的理论路径,强调将媒介研究置于社会和物质的背景下,从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审视传播和文化;在全球化媒介构建的后现代语境下,他尝试运用人种志方法研究当代文化中媒介消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探讨有关跨文化传播与民族认同等问题。莫利的媒介理论对中国媒介与文化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所处的媒介时代与社会语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媒介现象与传媒发展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的阐释框架与方法论,对我国媒介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代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了基础扎实,发展稳定的学科.本文对近几年学术界的媒介史研究、报人新闻活动以及思想、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面、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对21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概况进行一次扫描.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当前中国大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中使用经验研究方法的若干特征,认为该领域的研究缺乏对方法论体系的探讨,无法更好地推进研究向前发展。对当前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特定语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阐释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特点与文化的反思、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多元复杂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相应的中层理论以解决经验研究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建立适应本土研究需要的方法论体系,使中国大陆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建国60年来,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利用计量学的方法,以年度分布、专题分布、作者队伍构成、成果媒介(刊物和出版社)分布等变量为依据,对建国以来大陆方面的二战史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将中国二战史研究的现状真实、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