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英语国家人名的基本组成结构为教名+中间名+姓氏。在一般书写当中,教名常被缩写,中间名常被省略。在中文学术期刊编辑过程中,正文与文后参考文献中的英文人名有着不同的书写原则:在正文中需按照教名+中间名+姓氏及其缩写格式(名前姓后)进行编辑;而在文后参考文献中需按照姓氏+教名+中间名及其缩写格式(姓前名后)进行编辑;而汉语拼音人名则无论在正文还是在文后都按照姓前名后进行编辑。  相似文献   

2.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裕固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部落组织,每个部落又由若干个户族(相当于氏族、裕固语称“的尔斤”即“特勤”)组成。每个户族的名称类似汉族的姓,但又与汉族的姓不同,裕固人的姓与名是分离的,名是名,姓是姓,名字的前边不冠本民族的姓,也不实行姓与名相连的人名构成方式。据调查裕固族现有十个部落,二十九个户族,也就是说裕固族本民族的姓(即户族名称)行二十几个,其中一些姓氏较为古老。  相似文献   

3.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的个人名、呢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凡人皆有其姓名,其所属民族,在给人取名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藏族人民跟其它兄弟民族一样,在给人取名方面也有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总起来说,一是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人世间的日月星辰、山河海洋、珍禽奇兽、名花异草、以及宗教信仰、智慧事业、学衔封号、神佛名讳、富贵吉祥等等都可成为给人取名的素材;二是只重其名而不重其姓(少数人也有姓氏);三是特别讲究人名修辞艺术。本文拟仅就几种主要的藏族人名修辞特点略陈浅见,谨祈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5.
《续汉口丛谈》是清代学者王葆心所辑录的一部汉口地方史著作。2002年该书出版了点校本,其价值自不待言。但该点校本中有多处人名标点错误。主要是点校者不明了古人姓氏字号,有的将人名中的字号职官部分点断,引起歧义;有的将本属于人名的字号职官部分误标入文献名中;有的当断不断、将本属多人的误为一人;有的把本属人名的误标为文献名等。  相似文献   

6.
不同民族的姓名词汇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对不同民族姓氏来源以及人名构成的探讨,我们可以多角度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价值取向和民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汉、彝、英三种语言中的姓名词汇为切入点,大致梳理了三种语言中的"姓"、"名"概貌,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姓名概念的表述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三种语言互有参差,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人名称谓的起源和形成杨利国俄罗斯人的姓名构成和中国人的姓名不一样,独具特色,俄罗斯人的人名称谓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称()和姓()。这些称谓形式都有各自的起源及形成的历史,研究它们的历史及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和发展,对学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亲属集团的形成,总系于族和宗的衍传与分化,曾经历母族母宗、父族母宗、父族父宗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姓氏制度,亦曾经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演变过程。史前母系社会的族和宗皆依母系划分,其时族名和宗名即是后世所称不同层级的"姓",同时也是不同层级的"氏","姓"和"氏"还是合而不分的。在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姓族体制转向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双系并行,族名表"氏"而宗名表"姓","姓"和"氏"始趋向分离,并逐渐形成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的习俗。驯至父系宗法完全成熟,族和宗皆依父系划分,"女生曰姓"的传统归于消亡,"姓"和"氏"遂亦复归于合一,此即秦汉以后通行的姓氏制度。  相似文献   

9.
姓名称谓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语中的姓名称谓语加以比较分析,利用基本认知理论中的意向内涵、相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从"姓+名"和"名+姓"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以及姓氏和名字的来源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指出英美人名的构成有三种情况①含有地名的人名;②由个人名与家姓构成的人名;③含有序数词或附加名的人名.同时,对英美人名爱称的构成及其翻译方法作了初探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汉民族人口中的同姓名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姓氏过于庞大。由于汉字姓氏中 ,绝大多数是单姓 ,而常用汉字的数量有限 ,这就必然限制了姓氏的数量。因此 ,中国人的同姓名问题的症结 ,与其说在于单名 ,不如说在于单姓。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 ,就要考虑增加双字姓甚至多字姓 ,通过变换字的排列组合来创造姓氏 ,而创造姓氏的途径则是姓氏分流 ,同时 ,通过改变姓名结构 ,区别构件功能 ,改革我国汉民族的姓名制度。  相似文献   

12.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红楼梦》的人名翻译有两种策略:用音译翻译姓名,用意译翻译非姓名。文字可以产生声音,文字也包含意义,可是人们听到或读到用文字表示的名和姓名时,人们只把它作为纯符号对待,不解读这个符号的文字包含的意义,只从符号的文字产生的声音和文字的外形识别人。因此音译是名和姓名唯一的翻译方法。用音译法,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非名和姓名的人名,如外号,是他人根据一个人特征或自己表达某种意义而取的别名,它的第一功能是意义的表达,第一功能不是某一个人的纯符号,因此这一类的人名用意译,也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14.
姓氏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姓”最早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各种图腾和地名 ,“氏”为“姓”的分支 ,“姓”以别婚姻 ,“氏”以分贵贱。秦汉以后 ,姓氏合一 ,数量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胡姓的汉化和汉姓的胡化。南北朝以来 ,由姓氏而产生了谱牒学。姓氏学的研究可以满足人们探讨个人来源 ,了解自己祖先的要求 ,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与团结  相似文献   

15.
姓名制度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试从中、英姓氏的来源、起名和姓名结构形式的对比方面探讨二者的文化差异,以便加强对二者差异的理解,从而对其所代表的文化有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陕北目前主要姓氏约有三百多种,其中张、王、刘、李为大姓,人数最多,遍布陕北各县市。此外,各县均有大姓巨族,如绥德马姓、安姓、霍姓,米脂高姓、艾姓、杜姓,清涧白姓、惠姓、师姓等。陕北姓氏来源复杂,明代以前居民称为土著,另有因仕宦、屯兵驻防、移民、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本地者,因各民族融合定居本地者则是陕北姓氏的另一主要来源。同姓聚居、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及同姓分户是陕北姓氏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8.
以绥德吉镇马氏家族为中心,对陕北人口姓氏变迁进行研究,以探讨乡村社会的状况以及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吉镇是陕北著名的古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其名字的由来与商业贸易活动有很大关系;其姓氏人口来源、发展与变迁既与中国历史社会变迁相关,又与陕北特定的环境密不可分;马氏家族的发展、兴盛既与自身实力及其姻亲关系有关,又保证了马家绵延久远的家族势力,并在地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不同:汉式的姓名和梵式的名字全部音译,藏式的名字全部意译,党项人的姓表音而名表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人物的民族属性,从中可以知道作为西夏后族的梁姓和曹姓贵族是党项人,而非此前学界估计的汉族人。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有少量例外现象,是因为有些汉族书写者并不懂得党项人名的实际含义,而有些西夏文书写者也不懂得吐蕃人名的实际含义,他们都是仅凭听觉进行音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