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宏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33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的电影。影片从十四岁学生书娟这一女性视角出发,通过书娟的回忆来讲述沦陷南京城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电影一上映,好评如潮。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成功是文本和叙事的成功。在叙事策略上,匠心独运的女性叙事范式,传递着人性的淳朴与美好。影子情节彰显了对人性内涵的终极关怀和高度礼赞。影片在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叙事范式中,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人文思考中,又赋予了影片更深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红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良载体,支撑建树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不能视为意识形态任务而进行简单生硬的说教,而应渗透在影片的整个叙事机制中。中国的电影人们应致力于发掘有民族特色的、不同层次的影像奇观。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奇观性与叙事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4.
谭桂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32-36
以《心灵史》为标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 ,《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 ,一方面 ,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 ,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 ,另一方面 ,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 ,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6.
王成宇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84-87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殿堂>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相关,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小说里却使用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美国黑人乡村口语和规范美国语.这种跨文本的语言策略客观地映射出黑人英语和黑人文学的发展轨迹,隐喻黑人和白人、边远群体和主流社会最终的融合、团结与平等,张扬出妇女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作家渴求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86-90
不同的叙事者可以使相同的叙事内容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同样是美国奴隶制度下女性黑奴弑婴所造成的"鬼魂复仇"事件,小说和电影站在了不同叙事角度,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构成了不同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比较分析,展现了文字与影片叙事的差异性,进一步揭示出美国奴隶制度下的女性黑奴的生存状况以及白人奴隶主异化的人格表现,以及莫里森对于全人类人性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从最佳关联、语境效果、处理努力三个角度,对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的部分中文字幕进行了简要评析,探讨了关联理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进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4-108
电影《山楂树之恋》用政治语境下的纯爱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压力下的光辉及冰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相似文献
10.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作品在艺术地再现海难的同时,赋予它以现代生活的底蕴和内涵,对其作出现代阐释和解读,以应和现代观众这一“接受主体”,使观众能够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中与之进行超时空的对话和交流。观众强烈的反响正是这种对话与交流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艺术化的宣传手段、奇观化的情节结构、哲理化的深层意蕴三个方面及其与观众接受心理的同构关系,剖析了进口大片《泰坦尼克号》的轰动效应,并从中探求中国电影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胡潇元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9-152
文章以《福乐智慧》为蓝本,从语言的符号性、主体性、社会性、思辨性四个方面论述了这部作品的语言学价值;从语言哲学角度论述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在作者语言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从“整体主义”视角,指出一种观念的形成、延续无法离开历史土壤的滋养和所处现实的制约,时间的延续与系统的动态让我们从《福乐智慧》中探寻出集体的历史记忆和自我话语构建在语言观念形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现实空间叙事与观念空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81-184
叙事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但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关注较多,对空间着力甚少。空间不仅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具有明显的观念化空间状态。在《庄子》中,庄子采用"寓言"、"厄言"、"重言"三种手段,特别是"寓言"再现了"仅免刑焉"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空间。庄子虽然对现实空间不满,却无力改变,转而利用观念空间叙事建构起源于现实的"至德之世",但"至德之世"空间状态是落后的,与现实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继而建构超越现实的"逍遥"空间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兰拉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1-35,47
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随着游记文体的不断弱化,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特征等也在不断演变: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单个故事结构而言,其中的侦探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神魔故事等多种题材因子交错转化,推动情节发展,改变叙事方向。它们在表达神奇多变故事内容的同时,又形成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排列有序,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不容置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宗瑞仙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清末甲午之战后,中国的先知先觉开始行动起来,试图用各种方法挽救这个古老的帝国免于沉亡。《黄花赋》的作者石之轩正是在阅读了大量近代人物的文集、奏疏、日记、书信、行状、年表、家谱,以及形形色色的晚清稗官野史、笔记杂谈后,描绘了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群人物。 相似文献
17.
然木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2-18
《格萨尔》史诗的每部分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授记情节,文章以英雄降生到离世为线索,认为《格萨尔》史诗的授记母题可分为:降生授记母题、通过幻变赐予授记母题、本尊神对信徒的授记母题、格萨尔亲属的授记母题、用梦境赐予授记的母题、英雄临终前的授记母题等,并对之加以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最久负盛名的作品。该书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敏感、困惑、彷徨等一系列心理症结,并批判了成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本文试从研究该文本的叙事策略,即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运用的审美意义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巧妙运用等两方面入手,来解读这部风靡全世界的现代经典小说。 相似文献
19.
李盛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0-96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20.
论迪士尼电影《奇幻森林》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超平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6-68
迪士尼电影《梦幻森林》改编自吉卜林的《丛林故事》,影片在主题、情节与角色塑造上都存在创造性叛逆。这些叛逆由文化传统、导演个人倾向、迪士尼的传统、影片的内部机制以及电影本身的特殊性共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