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差异。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本文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比喻联想意义及情感意义三方面的不对等,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比喻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比喻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事物,让人们容易理解;用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给读者联想的余地;突出人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的印象。精巧生动的比喻,在鲁迅小说里到处可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提炼了当时的群众口语,使它的语言具有全新的色彩。如第六则日记一连用了三个比喻:“狮子似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小说修辞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连科在小说语言的修辞中所显示出的辞格综合使用得心应手、比喻辞格喻体的丰富性和转类辞格的新奇与精妙,是作家突破语言表达逻辑常规的诗性感悟。他把读者的注意吸引到了汉语修辞格上来,令读者体认到解读作家修辞文本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仅分析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和修辞手法的陌生化两种常见的形式.其中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常见的有词语的超常搭配、语义的异化、词性的转换和创造新词语等四种形式;修辞手法的陌生化常见的有排比变形、谐音变形、比喻变形以及通感变形等四种形式.它们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可以带给人新奇独特的语言感受.  相似文献   

5.
王冠军 《天府新论》2006,(Z1):218-219
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旧体诗相比,当代新诗在诗题的命名上更注重语言的诗化,更注重诗化语言的精当,在修辞语言方面,当代新诗比喻极为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比喻之美.诗歌是不断发展的语言艺术,当代新诗还有些特征并未明朗化,有待诗歌创作者和读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词创作与欣赏的中介,诗人营造意象的方法总体上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直接方式主要有点相与面相,间接方式主要有比喻、象征和重叠;读者对意象的解读,要通过对词语意义的解读、对再现意义的把握、对表现意义的领悟和对哲理意义的开掘,来把握诗词意象的整体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均有其特点.研究其叙事策略,可以发现,小说由多视角叙事和侦探小说的神秘与悬念建构起内外两层故事,带给读者进入时空隧道的感觉;神话、诗歌及日记等文本穿插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手段上的单一性和直白性;象征和隐喻连接现实、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体现了叙事语言在表现主题、构建文本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鲜花给生活添彩,比喻为语言增色。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往往喜欢运用比喻。然而,对于是否存在着比喻推理,比喻推理的本质及形式,比喻推理与类比,比喻的关系等问题,逻辑界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 是否存在着比喻推理?我们先看具体事例: (1)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2)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这两个例句都使用了比喻,并且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而且大大增强了议  相似文献   

10.
张艳杰 《北方论丛》2002,(3):111-113
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之一,能生动地反映社会以及民族生活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民族群体中,词汇所具有的意义能独特地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汉俄两个古老民族的语言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语言中宝贵的一员.词语文化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比较汉俄两种语言中部分词语的文化差异,可以更深刻体会汉俄两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泛指与特指,所指与内涵、字面与比喻,使用的正式程度--这些都是词语在词义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写作时不可回避地要对这几个主要的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本文拟着重讨论这几方面的区别,以期说明这些区别是写作措辞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翻译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有两种文化取向:译语文化取向和源语文化取向。这两种文化取向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译语可接受性强,迎合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缺点是导致了源语文化亏损。后者则相反,它保留了源语词语的文化形象,但译语词语对读者产生陌生感。以源语文化取向翻译的词语要经过由陌生到接受和融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翻译在选择文化取向时应考虑译语的可接受性和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3.
苗元江 《家庭科技》2013,(11):43-43
不知从何时起,"陌生人"成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别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别轻易理睬陌生人的搭讪""别给陌生人开门"……每个人心里都绷着这几根弦,将人际间的友善和温情拒之千里。记忆中那些在邻居家吃饭、写作业的温情画面正离我们远去。有人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把自己装在瓶子里,能看到外面,也渴望交流,却很难走进对方的瓶子里。"为何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首先,我国已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文化层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主要用文字和语言,绘画主要用线条和色彩。文学和美术各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因此在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绘画这种辅助手段;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绘画手段,必须有利于突出语文课文的重点,突破其难点,有利于加深理解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深奥比喻的精髓,从而一解文章的精巧构思和主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运用主体认知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词义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原因,许多现代汉语词语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新的含义,网络语言中旧词产生新义的方式有派生式和非派生式两种,其中,派生奇又可分为比喻派生、引申派生、词性转换派生.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以促进汉语健康、规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认识方式,比喻义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隐喻认知。汉语词语的比喻义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喻义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给语言带来的影响。汉语词语的比喻义环环相扣,具有一种比喻化的表义程序,形成了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框架和一套类比性的隐喻规则、隐喻模式,构成了一个无穷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17.
形合、意合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合、意合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组织手段,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文章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成因以及它们在词语的语法形式、句子成分和篇章结构方面的表现揭示出一些对翻译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了汉语词汇趋大化的现象 ,表现为词语的使用范围呈一种阶梯式上升和对等状排列。其特点是启用大字眼 ,追求大气派 ;采用高贵华丽的词语 ,尽显帝王风范。这种现象给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以促进社会用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词语是语育的建筑材料,词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丰富词汇,不断提高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词语教学的这一重要性和对“词语教学”本身的含义,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认识得很清楚的,有人把词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解释词语,把它同词典里的释词和课文里对词语的注释等同起来了.其实,这是对词语教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对语言意义是否确定,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不同观点。本文从词语和句子层面来论证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认为意义模糊和歧义是语言意义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