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巫云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0-64
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近代中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使汇丰银行作为国际汇兑银行和开展有关的业务活动获得了重要经济基础.在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中,汇丰银行垄断了中外汇兑业务,因而奠定了其国际汇兑银行的地位;在多边贸易结算机制中,汇丰银行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找到了可以发挥金融中介和领导作用的机遇;在世界银价的不断波动之中,汇丰银行策略性地调整了经营战略,成功地进行了白银资本的运作,在银两与英镑、中国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进行汇兑,从而成为中国主要的国际汇兑银行. 相似文献
2.
陈颖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2)
上海美丰银行(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于1918年由雷文(Frank Jay Raven)创办,该行除经营存放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外,还通过美东银公司和普益地产公司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地产和证券投机。随着上海房地产业衰落和美国白银政策影响,上海美丰银行于1935年倒闭。在清理的过程中,雷文被揭发出挪用诈骗他人存款等犯罪事实,被美国在华法院(theUnited States Court for China)判处入狱5年。归根到底,美丰银行的倒闭是金融市场的衰落和自身从事高风险投资行为导致的结果,这起事件扰乱了当时的金融秩序,也暴露了中美两国对其监管的漏洞。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衍生物纷拥迭至,美丰银行事件,无论给银行还是监管部门,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汇丰银行与近代中国的贸易融资和国际汇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巫云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73-77
汇丰银行是近代中国从事中外贸易融资和国际汇兑的主要外资银行,其银行汇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融资渠道;打包式信贷解决了中外商人出口贸易融资问题,成为中国新型融资方式;利用金融中介职能,自担风险将中外商人的金镑汇票和白银汇票进行兑换融通,积极拓展华侨汇款业务,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汇兑业务,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外汇买卖,设定中国官方汇率和维护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汇率。同时,汇丰银行也为非法的鸦片贸易提供融资服务,不可避免地涉及主权和利益正当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新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5):108-112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基础以及保持我国银行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光耀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5):91-96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建立在“天人文化”^[1]基础之上的本原性音乐。当代学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及实践的时代性反差表明,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当代”意义进行辩证、系统的思考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将怎样在当代弘扬优秀、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辉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39-43
近代上海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旅沪广帮与这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帮把粤语、粤菜、粤俗、粤剧等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带到上海,对沪粤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作用;而他们的一些活动,如聚赌、狎妓,也给近代上海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宝云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96-10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电荒严重,上海当局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等积极商讨筹建上海联合电力公司,以解决电荒问题。但筹建过程中围绕专营权合约与借用外资、主权等问题争论甚多。这些争论反映出了时人对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作为最大获益者的一种忧虑,也体现了外资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一场博弈。 相似文献
8.
9.
试论现代中西离婚伦理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桂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42-45
现代社会,中西离婚伦理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它表现为:离婚自由是人们的追求;离婚率上升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对离婚的宽容度提高;离婚的社会调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巴志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105-109
香港被英国掠走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了让香港回归祖国的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暂时维持现状不变”、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当收复香港的条件渐趋成熟的时候,邓小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首先付诸于收复香港之实践。在与英方交涉的过程中,邓小平、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香港的主权意识,终于促成了香港回归的起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