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柳岳梅如果说先秦两汉时代,充斥在小说领域的是仙风道骨,那么魏晋以降,则游弋着冥鬼幽魂。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故事的创作与传播更是源远流长。有关魏晋六朝志怪或者鬼神文化研究的力作纷呈迭出,但整体描述、...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与先唐志怪小说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淮南子》在西汉初年最早引用《山海经》作为思想资料,扩大了《山海经》的影响,促进了其在汉代的传播。其次,《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不但在两汉志怪研究中值得注意,而且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淮南子》博大瑰奇的审美倾向,在先秦《山海经》和汉魏六朝地理博物题材志怪小说之间的美学传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淮南子》在先唐志怪小说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许殿才 《河北学刊》2005,25(3):74-77
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向有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者。小说乃明清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学好明清小说课程实乃学好明清文学的基本要求。要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需要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这样会更有助于对小说个体的研究。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准备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神话、寓言、史传文学。2.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指志人、志怪小说。3.成熟时期。唐代。主要指唐人小说。4.变革时期。宋元。主要指宋元话本。5.繁荣时期。明清。主要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这一通过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也经历了孕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上古的神话传说为小说孕育了最初的胚胎,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历史散文为小说开拓了广阔的题材领域并打下了叙事写人的艺术表现基础,汉末“既本史实、又含异闻”的野史杂传呈现出古典小说的萌芽形态,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进  相似文献   

9.
杨乔 《船山学刊》2012,(3):86-88
本文从风水观念的角度来重新审读先秦两汉时期关于西周大学形制各种记载,通过对西周大学的一系列特点——地理位置、环水而建、建于高台以及主要建筑明堂格局的分析,进一步推测先秦两汉时期的风水观念。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瑞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世学 《兰州学刊》2010,(12):146-150
符瑞思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多个层面呈现出总结与整合的态势。《瑞应图》类作品对符瑞物象的汇集并付诸图录,《宋书·符瑞志》对先秦、两汉以来符瑞思想的全面申述,《南齐书·祥瑞志》《魏书·灵征志》对南齐、北魏符瑞之说的断代载记,都是这种态势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从撰者、写作时代、结构设置等多角度来看,《山海经》与《神异经》《十洲记》客观上构成了前后相承的博物志怪系列。博物志怪可谓蕴涵神仙叙事的天然载体,战国以来“长生不死”观念的深化和造仙运动,使得儒士、方士和道徒们在博物志怪系列文本中,通过书写神祇和神仙、陈述神异物产、描绘仙境美景等三种较为典型的表达方式,来具体演绎主体对神性世界的华美构想。从《山海经》到《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博物志怪客观展示出其自身走向仙话的叙事丕变。  相似文献   

12.
由希腊美学向古罗马美学的转变,由先秦美学向两汉美学的转变,是中西美学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美学视点转移。说它是视点转移,因为这种转移,使得古希错的主要表现为思辨的哲学化的美学,经由希腊化时期走向了古罗马时期的相对重实用重艺术创造的美学,最后走向了由普罗丁诺为代表的宗教神秘主义;而先秦的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中心的美学,也由于汉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在继续向体系和注重现实伦理和政治原则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开始重视对艺术本身的研究,最终则走向了经学神秘主义。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先秦到两汉,中西美学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五四”前夕,鲁迅就指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应该是对旧制度、旧思想、旧文物和旧习惯等一切有害的事物,立该给以反响或抗争的匕首、投枪。后来,他在《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中又对中国小品散文发展的特点,作了历史的总结;“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忿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  相似文献   

14.
《兰州学刊》开辟的专栏——兰州历史的研究。连载赵一匡先生有关金城历史的文章。文章探讨了金城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读了受益不少,但也有问题需要商榷,仅就《两汉时期的金城》部分提点看法: 一、关于史料的引用问题 《两汉时期的金城》(以下简称《两文》,在引用资料方面,一是引用《资治通鉴》作为论证两汉历史的主要证据,二是引用象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这样后人著作来  相似文献   

15.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辨析高句丽起源中的“夫余说”、“貊说”、“高夷说”、“商源说”和“夷、貊、汉”多源并存说的基础上 ,强调了高句丽族源的“主体” ,是辽东“二江”流域从商周时期的“高夷” ,到春秋战国前后的“貊部” ,其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上 ,将构成高句丽的族源主体 ,即从先秦“高夷”到“貊”族的青铜文化 ,与公元前一世纪高句丽建国后 ,由夫余南下“貊”地后开始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即两汉时期高句丽的“五部”文化 ,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内涵上予以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时代和条件,产生各不相同的文学艺术形式,从而构成了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审美经验的逐步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的表现方式,由最初的自然发泄到“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功利化阶梯而一跃登上了艺术表现的殿堂,自此熔铸出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书法、绘画、雕塑、诗与乐普遍繁荣;志人、志怪小说的出现,更使人耳目一新。志怪小说,从横向看,它是这一时期诸多文学艺术门类中堪称蔚为大观的奇葩;从纵向看,它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定阶段,它直接承袭神话传说,属于志怪小说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语诗坛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性“史诗” ,但是诞生了“诗史”。从《诗经》到两汉乐府 ,到中晚唐诗篇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显现了夺目的光彩。唐代叙事诗 ,是中国汉语叙事诗成熟的标志 ;对它做重点研究 ,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诗界“抒情”和“叙事”之双峰 ,更深刻地理解艰难时事怎样造就一代诗豪 ,更准确地检测诗人的才力和魄力。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哲学、宗教、文艺等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都经历了消解和重建.这是继先秦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时期.在两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学开始崩溃,而建立起了一种代表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价值体系.在这一时期,文化思想领域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时期更加自由开放,清谈风气盛行.在两汉时期被压抑的先秦的道、法、名等诸家思想,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自觉",也即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本身的一种体悟.从刘劭的<人物志>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内在精神如:气质、才情、风貌、格调等取代了两汉时期的道德操守和学问气节,而成为人物品评的中心内容,重点展示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智慧,超凡脱俗的风神气度和言行,风清神朗的仪容."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庾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因此,六朝时期的文论深受人物品评的影响是必然的而且是深远的,尤其是刘劭的<人物志>.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将小品文与随笔、杂文等散文体式混为一谈 ,所以 ,小品文  的概念、范畴和特征一直模糊不明 ,由此导致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科学化倾向。本文将小品散文放在与其他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 ,探讨了小品散文文体的独特性特征 ,同时也全面梳理和论证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