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晶 《职业》2016,(2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新的形势对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的就业服务要适应高标准、新要求.本文基于此,论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高校志愿公益事业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培育大学生道德能力水平,是高校提升学生思政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归纳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最后从个人、高校、社会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高校通过志愿服务践行实践育人、服务育人。高校通过加强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搭建平台,打造志愿服务项目;贯彻"学习—服务—创新"理念,建设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形成社会合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青年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支持因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随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等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互动的效率优势,创造行业发展新生态的局面正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在各行各业展开。在这场结合行业特点,利用新型的高能效的生产工具的社会实践中,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融合并不断优化"互联网+"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迎接挑战、开拓进取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对其构建和优化"互联网+"服务模式的问题予以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时代,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弘扬、传承志愿精神是要关注的课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要重视发挥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专业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社区健康志愿服务具有健康与志愿服务资源优势叠加的效应。然而社区健康志愿服务面临互联网时代的挑战、需求评估不足、供需偏差等现实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可以从健康需求评估入手,搭建"社区+"服务联动平台,统筹健康志愿服务供给资源,完善社区健康志愿服务的精准化管理制度,构建"社区+差异化"的健康志愿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多高校的院系都已经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高校志愿服务在志愿者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开展过程中,既存在优势也遭遇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服务对象的思想渗透;重视个体对志愿服务工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内化;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总结;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助力。  相似文献   

9.
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种特色模式。本文阐释了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开展,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励志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象逐年增加,为高校运用志愿服务平台对励志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途径。然而,高校对志愿服务重形轻神。以励志生为对象,探讨志愿服务对励志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并分析在志愿服务中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对三个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分析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成为高校有效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的认识亟待提升,管理机制等问题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从高校、社区、社会三维度强化育人自觉、提高品牌效应、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探索实践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志愿者服务的也作了详细的定义:"志愿者是指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引以界定志愿服务的概念;是以服务为主的,具有资源,公益和无偿等特征的活动。本文通过对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心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和影响志愿服务开展的因素、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希望等,为社会、高校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志愿者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料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路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的实现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蔡芳 《现代妇女》2014,(11):254-25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同时,互联网也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分散了学生对高校思想工作的注意力,使得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大减,再如,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毒害高校学生思想,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此外,发达国家也频繁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洗脑教育,以发动颜色革命,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本文通过探讨这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点建议,也希望广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好互联网,提高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失灵问题难以避免。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的类型为志愿服务错位、缺位、形式化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功利化倾向显著且流失率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志愿服务提供者及需求者误解了"志愿"的本质、志愿组织自主性不足、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管理制度无效、志愿者流转机制不通畅等。因此,要对高校党委、各级团组织、NGO志愿中介组织、大学生志愿组织等志愿服务的关联主体进行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在志愿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志愿者人才流通管理系统,完善志愿管理体系,保证充足的经费供给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矫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冯薇 《现代交际》2015,(3):156+155
本文围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意义及所取得的积极作用,论证了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对大学生及高校、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列举了继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对策,从而创新志愿服务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得以变革、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思政教育受到网络的挑战,暴露出一些弊端,但互联网大环境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革新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高校思政工作应该认清现状,充分利用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外来务工青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与推动志愿服务的"全民化"是一种互构的关系,也是他们去标签化,重构身份系统的现代性行为表达。志愿力作为研究的概念工具,剖析了志愿力的三个维度,即意愿、能力和可为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能力和可为性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要从志愿服务意识的唤醒、能力的提升和便利性增强三个方面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性,减少新的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目前高校探索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尝试,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一方面回馈了社会,一方面获得了自我成长,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阳光教室",就是学院在探索适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路时所作的有效尝试,并已成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