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些小孩,上学是他们一生惟一的期待和最大的梦想,无法入学则是他们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惟一的绝望。爱心助学活动开展两年来,我们不在乎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只知道和孩子们共同做了些什么。我们共同明白了一个道理:惟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拜托各位与我们一起努力,只为了孩子们不要因为贫困而令人生有太多的遗憾。  相似文献   

2.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责任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事.一种信仰决定一种生活,一种使命承担一份责任!人性的弱点:推卸责任、贪婪权力.因此,社会总是以各种形式,提醒人们要有责任意识,例如,公司定性为有限责任公司,没有称有限权力公司.责任心、责任感、责任制、责任人等责任的概念,使我们耳熟能详. 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就意味着世界和人类接纳了我们,给我们生存的机会,生存的权力,我们拿什么回报?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要承担的一份责任,称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做儿子的时候,让父母享受孝心,做丈夫的时候,让妻子拥抱诚心,做父亲的时候,让儿子沐浴爱心,做企业带头人的时候,让同仁充满信心,做同学的时候,让同学感受热心.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无论我们承担什么角色,都应尽一份责任,责任与生命并存,责任与成长相伴.  相似文献   

3.
刘国营 《中外书摘》2006,(12):22-22
教育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教育是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提升,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职业。我觉得哪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教育应该回归到做人的根本上去?  相似文献   

4.
    
晶星点评(117)读陶卫东先生写的这首《人》,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童年、青年……也可能那时候幼稚、年轻,自以为做人——做就是了,又有什么难呢?"人"字就"草草两笔",又有多么难写呢?可不知不觉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突然一连串摔了几个爬都爬不起来的"狗啃泥",才慢慢明白,做人难,"人"字两笔,的确"千钧重","重如泰山"!那么,是不是自己到了壮年,老年,就觉得人好做点了,就如孔老夫子讲的:四十而不惑,六十会耳顺,七十就能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5.
在解读什么是科学知识时,我认为,我们需要将其投放在“生活空间”中进行考量。科学知识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神秘,尤其是在应用科学知识时,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落实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与生活进行信息对接,学生才能理解自己学的是什么,才能明白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如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生活成员。在完成“科教兴国”目标的过程中,这也是主题之一。学生只学不用,显然是一种失败化的科学教育活动。那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物理知识转变为他们改变现实生活的载体呢?我认为就需要立足实验教学,并且在其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元素。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休闲?从字面讲,休闲就是打发闲暇时光。所谓闲暇时光就是工作以外的时光。因而休闲是工作的反面。休闲问题就是工作之外该做些什么的问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面对如何打发闲暇时光的问题,但只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一问题才越来越显得重要,才变成了“休闲”的问题。可以说,休闲是一个现代乃至后现代的问题。休闲问题的突出不只是闲暇时间增多所产生的一种附属现象,  相似文献   

7.
做正直人,还是做圆滑人?历来是中国人很关注的问题。汉语中有关这方面的谚语很多。通过这些谚语的初步分析使我们看到,正直与圆滑是两种相互冲突的做人价值和准则。这种冲突往往使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应然与实然相互脱节。尽管在理念上国人一直追求做正直人的价值目标而极力贬斥做圆滑人,但在实际上却不得不做圆滑人而放弃做正直人的目标。这与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人情及面子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仅仅倡导正直而反对圆滑是不够的,要使倡导成为人们做人的实际规范,则必须从社会结构层面上触动并改造关系、人情及面子。  相似文献   

8.
我的孩子才上初中,但他的名牌意识非常强,不论买什么都要名牌,还总是和同学比这比那,别人有的他也要有,而且不是名牌还不行。请问这该怎么办?甘肃永登读者楚清我认为,孩子追求时尚,不必过分责备。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名牌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孩子提出的要求又不过分,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添置些名牌用品,家长是应该给予支持的。但是,家长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要告诉孩子穿名牌、用名牌,这是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标志,是人们对时尚和美的需求提高了的标志,而不是人们自身价值的标志,不是美的全部内涵。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内盈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对物欲保持适度的追求,进而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聚焦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人的生命状态与质量才能得以切实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空间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门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生活的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样的设计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系统了解空间的相关知识,加之认真地学习研究,才能设计出更适合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1.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是对幼儿进行一日生活各项环节的行为规范教育.有人说,常规教育不就是教幼儿如何洗手、吃饭、穿衣、睡觉这些日常生活琐事吗?如把它作为专题研究有价值吗?殊不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就是从这些生活琐事做起的.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到,从古至今,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制约,是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制约中逐渐形成的,这是品德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与实践,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道德教育规律,我深刻体会到: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与形成的,只有注重常规教育,才能做到品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品味经验     
实践远比书本丰富。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这种报酬就是经验,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被称为“最有价值”的经验,能否帮助我们从事发明创造呢?事实表明,只要你拥有经验并善于“品味”,是不愁没有独具匠心的设想的.不信?那就先从“魔塞”的发明来品味吧。一小男孩每天向热水瓶里灌开水时,妈妈都告诉他一个生活小经验:不要将瓶里的开水灌得过满,最好是让水面距瓶口木塞底有段距离,这样开水保温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妈妈告诉他,空气的传热散热能力比软木塞要差,在瓶口处留一段气穴自然会延长热水瓶的保温时间.品味一下这种生活小经验,你能悟出什么发明创意呢?聪明的小男孩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消息反复见诸报端。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低:就业率降低和起薪低。一些大学生大发感叹:收入抵不过民工,书白读了?这样的趋势,即便只是苗头,也已经令人忧虑。人们很容易批评大学生好高骛远,对薪酬的期望不切实际。但这样的批评有多少道理?或者说,这种批评是老太太挑柿子,挑软的捏。面对就业困难大家都一筹莫展,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受害者谴责”就是对最吃亏的也是最弱的一方摆出姿势“教育”一番: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到处充满着尘埃。有时人们讨厌尘埃,认为是它给人类生存活动带来了许多麻烦,殊不知正因为地球上有了尘埃才使人类生活得美满愉快。这些道理在《尘埃与人类休戚相关》(见《科学生活》1999年第9期)和《假如没有灰尘》(见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H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中表述得很透彻。  相似文献   

15.
谁来干家务?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类问题一定就有一个千真万确的答案。在没有上帝的时代,任何答案都有其道理,道理与道理之间的争论实际并不是想争个谁对谁错,只不过是试图从这些不同的道理中去发现可能的"共识"。至于到底应该由谁来做家务?社会学并不认为这就是女人的事,甚至有许多男性社会学家非常乐于家务。法国的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室内设计步骤的深入研究,在创新设计方面做出了探讨,市场需求是原创设计的支柱,有需求就有原创。只有经典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记住,而经典的事物一定是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一味的复制。原创促使人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抄袭往往抑制了人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借鉴须有度,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所在。设计是理性的创意性表达,是精密数据的和艺术思想的结合体。我们的设计是为终端使用者服务的,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使我们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男人的口头禅是那句经典的台词:做人要厚道。听得多了,耳朵都快起茧了,所以当他再次循循善诱地教导妻子做人要厚道时,她忍不住冒火,双手掐腰,站在地中间咄咄逼人地问他,每次都是这一句,你嫌我不厚道,我们可以离婚啊!  相似文献   

18.
正夜里,忽然接到婆婆打来的电话,说她身上忘了带钱,要我到附近的超市门口去给一个乞丐两元钱。婆婆家离我们家有好几站路,经常做些好吃的送过来,每次来回都是步行。今天晚上,婆婆送来新做的棉拖鞋,没想到刚回去不久,就给我打来这个奇怪的电话。搁下话筒,我的心里好一阵困惑:难道这个乞丐是婆婆认识的人?要知道婆婆平日里是极抠门的,一年到头,从来没有见她给自己添置过什么衣物,生活也极为节约,我们一家三口有时过去吃饭,婆婆才会买些荤菜,还常常提醒我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可现在却对一个乞丐这么大方?  相似文献   

19.
凡人快语     
《老年人》2004,(3)
或许汽车、电视、办公桌椅都应该征“罪恶税”,正是这些东西让人们缺乏运动。———美国食品杂货商协会的吉思·格拉博夫说一次本该通向快乐和幸福的消费行为,居然会成为前途莫测的历险———这就是购房。———缺乏诚信,处处冒险。我们以为自己憎恨奉承,其实只是憎恨奉承的方式。———谁不爱听好话?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一位父亲对他读大学的儿子说。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关系是泥饭碗,会碎;文凭是铁饭碗…  相似文献   

20.
形象话题显然是今天的一个热门话题。从企业形象到行业形象,从城市形象到区域形象,甚至包括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都已经广泛而普遍地为人们所提及。这是一种阶段现象,还是社会进程的发展必然;是中国特色,还是世界趋势?其背景、意义以及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联又是如何?为此,本刊记者专程走访了著名形象经济专家居易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