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外文学史上,关于罪与罚、救赎与心灵的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此方面主题小说的创作,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观念。他崇尚用道德、宗教等方式的感召,而达到心灵忏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剧作家布莱希特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功勋卓著,但其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也同时饱受争议,教育剧《措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这部作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却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研究绕不开的话题。那么《措施》的内容究竟为何,对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政治观乃至世界观方面又有何种影响,这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蓉 《现代交际》2014,(2):76-77
剧作家布莱希特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功勋卓著,但其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也同时饱受争议,教育剧《措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这部作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却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研究绕不开的话题。那么《措施》的内容究竟为何,对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政治观乃至世界观方面又有何种影响,这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儿童观的演变——从奴才观到主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观是儿童教育观与组织观的基础。儿童观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儿童观是“奴才观”及反映奴才观的“原罪观”;资本主义的儿童观是“工具观”,同时也出现了要求社会进步利益与民主的“人性观”;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儿童观是“主人观”,是更民主、更科学、更进步的儿童观。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新儿童观只有在同旧儿童观残佘进行坚持不懈的矛盾斗争中,才能在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脑中巩固地确立起来,以指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而,人们不必害怕死亡,更不必担心死后的种种;简单的快乐,就像"面包和水"之于饥渴中的人,这种快乐人们随处可拾,而那些极端的极具刺激性的欲望给予的快乐不过是短暂而虚妄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埃莱娜·西苏对死亡问题的理解和阐释:首先,死亡既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既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结,这主要取决于人对死亡的态度。其次,死亡体现着性别差异,在历史中,对女性而言,无论是消极被动还是积极主动都意味着死亡。第三,死亡是女性书写的第一阶梯,是思想的起点,是对“真”的诉说。本文认为,西苏作为女性“诗人思想家”,其死亡观与男性的死亡观不同,是一种他者的“向死而在”。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救赎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主题。本文主要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救赎主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探讨作品中救赎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在救赎主题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8.
徐佰义 《现代交际》2024,(3):78-88+123-124
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是以天道为形上依据而建构的以“仁”为本的人道本体观。“生”贯通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形上依据与形成理路,体现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思维根系,即“生”贯通了天之“元”德与人之“仁”德,凸显出强烈的哲学特性和伦理品格,成为儒家文化哲学特性的重要标志。孔孟继续深化了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对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正当性的道德权衡,即儒家“见利思义”的德性主义观;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即儒家“仁者爱人”的情感主义伦理观。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理论困境集中表现为人性论的认知困境。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具有一定当代价值。在理论层面,它建构了原始儒家的哲学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无哲学的质疑之声;在现实层面,它启迪人们对道德理想与人生信念的追求,不忘初心,并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利用的良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法拉比被誉为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道德学及政治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观点的借鉴和继承,他对阿拉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客观、全面、系统地介绍、注释、评论了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和逻辑学原理,并对其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而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法拉比的哲学观常与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道德是一门科学,是人们通过行善事、仿效善行取得的一种行为品质.他强调个人的道德应服从于一种文明科学即政治科学,并因此演绎出他的道德政治观.法拉比在他的《道德城》、《幸福的取得》等书中都论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认为道德的第一目标是获得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是个人追  相似文献   

10.
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关键就在于人们法治观念的变革。网络空间法治观是现实法治观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包括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应该从构建"1+3+3"模式入手,即坚持以法律基础课为中心,重点完善网络立法、强化道德自律、加强社会实践,打造健康校园环境、文明网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就其实质而言,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黏合剂",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诚信道德建设,一旦丧失诚信,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本文从中西方诚信观的演进入手,来探究中西方诚信观的历史渊源,目的在于探求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体系,在继承传统道德诚信中的精华和汲取西方制度诚信中的有益成份基础上,建设现代诚信。  相似文献   

12.
陶子厚 《现代交际》2013,(12):64-65
假定性空间是演剧与观剧两个方面,通过假定和假想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的创造。它不是主观臆造,而是艺术旋律的一种反映。我们对假定性空间进行探索和拓展,以求戏剧艺术的外部演出形式更加新颖、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年代,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值得被人们学习和挖掘的地方,中世纪也并不例外。从中世纪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设计作品"红屋"的设计案例,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分析"红屋",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红屋"背后的精神内涵,也让人们对中世纪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小见大,来探寻中世纪人文精神在工艺美术运动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及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超 《现代妇女》2014,(3):208-208,203
正一、"全球伦理"的产生和特点"全球伦理"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议题,由1993年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提出。之所以在90年代初出现全球伦理这一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一是冷战结束后国际间的冲突纷争愈加激烈,其中许多冲突都是以宗教为名的;而是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衰落,道德滑坡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全球伦理的提出,其主旨正在于强调基本道德的根本重要性,展示基本道德在不同宗教中的深层基础以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文化是当前世界最具活力和影响的文化之一,产生这种活力和影响的深层底蕴可归结为伊斯兰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关伊斯兰文化价值取向的探讨,通常因宗教迷雾的笼罩,人们趋向于从宗教意义上阐述它的神本性和超世性,从而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曾对此进行认真的探讨,形成过一定的看法.8世纪时,穆尔士齐赖派通过论证真主前定与人类自由的关系,进一步确认了人的地位,承认伊斯兰中“人”的存在,并具有重“人”的思想倾向;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铿迭、伊本·西那、伊本·巴哲到伊本·路西德等思想家,通过颂扬人的灵魂,肯定了人的地位,使伊斯兰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凸显.伊本·密斯凯维说:“伊斯兰教乃是对于人心的一种道德陶  相似文献   

16.
美丑观是人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举止,它不仅是一个人外表是否时尚的表征词,更是一个人心灵是否高尚的代言词。当今高校中,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其应该是价值观,准确说是美丑观,出了问题。正如这张照片,它所暴露的"垃圾桌面现象"是当下大学课堂下课后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美丑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问题,以期引起思考,赢得共鸣,共创美好校园。  相似文献   

17.
漫长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景观,积淀了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中国传统戏剧是历史、文化等元素的综合产物,两者相关性研究是深刻认识道教思想内核、古为今用的前提,也是对戏剧的文化基因溯源、正确看待其宗教和美学价值的需要。论文主要从与道教相关戏剧着眼,从题材来源与创作关系,表演形式与宗教内容展现等方面入手,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道教戏剧情节与宗教思想关系,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整个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从"反思前的我思"出发,主张人的存在即自由,人可以自主地选择和行动。个人自由不仅会受到"处境"的限制,也必须承担起责任。虽然萨特的自由观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青少年工作也要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的工作理念,树立科学的青少年观,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是在分析以青少年为本青少年观之内涵、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关确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扬  齐晓明 《现代妇女》2014,(1):38-38,44
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之所以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败。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所树立的正确马克思主义观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