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自面世之日起,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扬和喜爱,而其英译本的研究更是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研究成果屡见不鲜。本文运用改写理论,通过对《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艺术魅力可以长久的经典作品。阿Q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可谓家喻户晓。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与我们密不可分。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征、原因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认识"精神胜利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与鲁迅 1939年3月,丰子恺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便辞别桂林师范,赴宜山浙江大学任艺术指导。由于遇连日大雨,船车不能如期而至,他便利用这段时间画起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连环漫画来。  相似文献   

4.
张琮 《炎黄世界》2009,(3):40-40
树碑立传,历来是达官贵人的专利,罕有为普通人写传,尤其是普通人写自传的。《阿Q正传》,那不过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是从众生相中概括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记事约定俗成。普通人不入经传,多少年来就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惯例。然而,物转星移,此事最近似乎有了一丝转机。  相似文献   

5.
盛卓静 《职业》2011,(35):125-125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塑造个性独特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了小说家的追求。许多经典小说都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如《阿Q正传》中可怜又可悲,惯于精神自慰的阿Q;《守财奴》中惜金如命的葛朗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孤傲自尊的林黛玉;《三国演义》中多谋善断、忌妒孔明的周瑜;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其不可重复性显示"这一个"的独特,若说到爱慕虚荣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6.
《中外书摘》2007,(4):46-47
1919年,鲁迅以三千五百大洋买下八道湾11号三进四合院,共三十余间房。鲁迅三兄弟及母亲十二口人及帮佣杂役等住其间,鲁迅住南房。房前有手植的丁香等。鲁迅在八道湾的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阿Q正传》、《故乡》、《呐喊》等著作,李大钊、毛泽东(适逢鲁迅外出。仅见到周作人)、蔡元培等曾来此造访。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的矛盾而搬出,另觅新居。此地现己被拆除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每篇小说都蕴含着层层深意,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我反复地阅读推敲,每次竟也都能获得新发现。今以《阿Q正传》为例,结合评析鲁迅小说作品的参考书籍,分析几处情节,提出我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8.
名人名言     
张峰 《老年人》2009,(6):15-1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到城里打过工。肉体的阿Q无疑是走出过未庄的,但精神的阿Q却从来没有走出过未庄。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天下事物,哪怕是一张凳子的取名,也还是未庄的好。  相似文献   

9.
冯亚光 《中外书摘》2009,(12):70-73
奔赴新疆 1938年秋,武汉失陷。王为一来到陪都重庆,同相别大半年的赵丹聚首了。当时赵丹精心导演的话剧《阿Q正传》正在演出,王为一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的《为自由和平而战》也上演了。  相似文献   

10.
未庄出书热     
鲁迅先生的一篇《阿 Q 正传》,使阿 Q 成了红得发紫的名人。出书、演讲、剪彩、任名誉董事长、做广告——阿Q 是“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不仅住上了小洋楼,还与一位当红歌星谈起了恋爱——听说快要结婚了。  相似文献   

11.
阿Q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阿Q形象更是那个时代小丑的形象。代表着封建理念下的广大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自私、麻木等等特点,封建思想把人摧残的不像人。鲁迅先生就是希望通过《阿Q正传》这篇文章能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薛涌先生为他的新作《学而时习之》所作的长篇序言,分别由《社会学家茶座》、《南方周末》刊出。由薛文我们得知,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资源一直都是有问题的,诸如什么“民本”思想啦、什么“家国天下”之情怀啦、什么鲁迅的《阿Q正传》与国民性改造啦,其实统统都不脱韩非子的“法术之士”框架,不过是一以贯之的“赤裸裸的权力游戏”的另一面而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是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本文首先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和其心理特性进行深层的分析,然后在其基础上总结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深层心理实质和对现实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铁凝的中篇小说《午后悬崖》在叙事技巧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多级叙事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旨在对该小说中这一叙事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彰显其在叙事艺术方面的匠心独用。  相似文献   

15.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论述了悲剧性讽刺中典型的牺牲者形象,本文以弗莱的讽刺性替罪羊角度着手,试图分析《祝福》和《阿Q正传》中祥林嫂和阿Q悲剧典型形成的根源,并阐释时代精神或作家笔下替罪羊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海明威创作的小说《老人与海》在欧美文坛具有较高影响力。在整部作品当中,作家运用了很多象似性的写手手法来体现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笔者将针对此作品,尝试运用象似性的手法进行解读。首先笔者会对小说的框架结构进行解读,然后分析小说主题和人物的隐喻象似性,最后再对文中数量象似性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晓 《老年世界》2013,(10):17-17
对他的印象来源于那些年的版画:冷峻瘦削的面庞、寸头根根直立、上唇上留一撮浓黑的胡子、粗黑的眉毛下是忧伤的双目。很少看到他的笑容,大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状态。这个人就是鲁迅。一想到他,就是黑云滚滚压城的时代大背景中,他奋笔疾书,在闪电中呐喊。他活得太苦了,太累了,一生都在痛苦地一层一层揭示国民的人性黑洞,留下了阿Q、闰土、孔乙己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这部影片延续了李碧华小说璀璨华丽、戏梦人生的特点,也继承了陈凯歌电影沉稳大气、追求纯粹的风格。电影和小说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同时二者又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电影《霸王别姬》是导演在小说基础上的再创造。叙事视角和主题的改变、部分人物和部分情节的调整,以及叙事手段的转换,让这部经典的小说以熟悉而又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  相似文献   

19.
威廉姆·福克纳的著名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广受青睐,关于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叙事声音等方面,专家学者多有论述。笔者拟以叙事学有关理论,对该小说的叙事时间错时做一番分析。笔者以为错时手法利在制造悬疑,营造氛围,突出故事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干旱的九月》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第三人称外聚焦在叙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进而说明叙事视角对于叙事主题的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