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全面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在随着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继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述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进入21世纪以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其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构建和谐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就从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缘由、理论形成、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指南,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具体地说,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务,而社会和谐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正确和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实践的幸福观.文中立足于当代社会现状,全面详细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客观地总结当前人们在追求幸福道路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从个人价值观的树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丰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带来的东西方价值观和审美文化的碰撞,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当代青少年审美文化,部分青少年对人生精神世界的终极价值和远大目标不再感兴趣,受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审美意识和文化消费畸形特征,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为不利。审美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塑造完美的心理结构和谐发展的人格素质,能培养青少年高尚纯洁的审美情感,能引导青少年确立科学的、环保的、和谐的现代消费观,减少青少年犯罪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实践和发展,它包涵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毛泽东的这一社会公正观在期所著的书籍、文章中都有所体系。通过这一公正观的深入学习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提出了"兼爱"思想。"兼爱"思想中蕴涵着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它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契合之处。并且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会霞 《现代妇女》2014,(3):I0032-I003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探究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全面的总结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变迁,以人治与法治为切入点,来研究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结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志强 《现代交际》2014,(3):68-68,67
研究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尤其是现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及其"三化合一"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企业青年员工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卫龙 《现代妇女》2014,(5):259-259,261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点,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缺少公平正义就难以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而且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是现阶段人类一直追寻的发展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主要对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构建过程所存在的不公平公正现象进行分析,且就如何将公平正义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望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公平正义的推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生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研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找出其对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界,异化理论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异化理论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从西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起,不管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对社会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不仅使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加丰富,也使得异化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历史演变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杰 《现代妇女》2013,(12):I0025-I0025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的分支。西方女权社会主义的论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新时期中国妇女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其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联系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提出应对挑战要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若干缓解对策。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正兴 《现代妇女》2014,(10):73-74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在思想理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和谐社会思想,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肯定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矛盾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发展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基本内容、基本目标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实践;二是探讨社会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有效机制,预防和消除社会隐患,达到和谐社会。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存在的社会风险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创新社会风险的控制机制,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建朝 《现代交际》2011,(4):152-152
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和变革期,其经济增长方式、政治体制、文化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正在革新。在这个攻坚时期,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创新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对局势的全局认识和把握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的要求更加显得宝贵。新的民生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真正宗旨的体现。研究社会转型期间的新民生观,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新民生观的时代新思维,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根据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视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应该实现制度和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科学地看待和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建国 《职业时空》2009,5(3):128-129
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当初由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伟大学者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实现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假若领导者不将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际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的矛盾,这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初理念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