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悦悦事件无情的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小悦悦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对于人们冷漠的思考还在继续。类似事件仍在上演,它裹挟着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讨论,直接拷问的便是机制设置的合理与否以及我国道德的困境。18位路人见死不救固然让人心寒,救人反被讹诈的尴尬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作为公平、正义标准的法律在当下似乎变成恶人坑害见义勇为者的帮凶。如何解决这样的冲突和尴尬是我们当下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5)
道德与法律自始至终都是我们大学生在成长期间不可回避的话题。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道德持有缺失,对法律持有冷漠的态度。在宝贵的大学学习期间,道德教育和法律学习应该深入课堂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我们培养的心智健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与西方在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上所持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应从制度层面上将人类的道德理想与原则外化为法律规范。同时,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和公开性,从而为实现中国司法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提供良好的法制现代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11)
道德和法律的冲突在现实社会中随时可见。近半年以来的两起老虎伤人案,围绕着动物园是不是应该赔偿的争议,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本文试图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入手,以老虎伤人案为例,粗浅分析道德和法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友好携手,共同为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迎霜 《社会观察(上海)》2009,(8):40-41
一位单纯、善良的女孩在受到感情玩弄后选择了跳楼自杀,相信大多数人在为女孩年轻的生命叹息之外,还会憎恨、厌恶这两个玩弄女性的男人,希望这两个男人受到法律的严惩。 相似文献
7.
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19)
道德与法律具有鸿沟和界限。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范围和特性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不同治国方略。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源于人性善、恶的二重性,表现出了道德与法律融合、互补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在二者冲突、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合的功能,二者融合、互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建立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编辑,传播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扮演一个正义的使者,把一切的不公平和所有的悲伤难过记录下来,去帮助,去号召,甚至去讨伐。微博很好地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程,提高了社会监督的效率。但是微博的强大影响力,也直接导致了微博暴力,欺诈和社会的不安定。面对现状,如何进行有效的微博管理,在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之间,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传统文化教育在多元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许多考验,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的法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高校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法律权利义务、社会主体意识淡薄等。国内相当多的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成果颇丰。本文希望突破现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结合中国当今法治化社会进程的现状,并参照其他高校教育研究中的成功经验,采用比较的分析方法,用法理学思维探求高等院校中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与法律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斐 《社会观察(上海)》2011,(3):31-31
法律和道德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组重要的关系。首先,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其次,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一度曾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许霆案已有重审结果:刑期从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5年。这就是说,盗窃罪仍然成立,只是刑期大大缩短。无独有偶,云南还有个何鹏,几年前遭遇与许霆同样的情况,利用ATM机出错而支取不属于自己的41万元人民币。不同于许霆的是,两天后有关部门找上门来,他归还了全部金额,但最终还是被判无期徒刑,现在依然在监狱服刑。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姜堰市的八旬老汉老刘因小儿子长年不“回家”,一气之下告上法院。经法官调解判决,被告小刘每周至少“回家”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对此,小刘很是想不通。(8月3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5.
青年网络生活的道德支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在互联中实现信息的开放为本质的计算机网络,虽然为我们规定了互联互通的网络生活原则,但一些与网沉浮的青年在网络生活中的千状百态却严重远离这一原则,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的网络病症表现必须得到关注。“尊知、忠诚、节制”相结合的道德要素的建构便是帮助青年根除网络病症,从而贯彻网络生活原则而给出的现实谋划。 相似文献
16.
17.
18.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合法的职业行为。 由于其采访方式及采访内容、目的的特殊性, 使其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严密审视。本文试从 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对隐性采访的利与弊进 行探讨和分析,以利规范新闻记者在进行隐 性采访时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19.
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作用与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现实发生巨变并对道德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则以反映社会变动的现实为基准点,对人的道德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媒介伦理交叉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庞大的媒介伦理体系中,应怎样界定传媒与道德的关系呢·本文拟从传播学—伦理学维度思考,从而得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东西。其核心即为:媒介传播的道德规律,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一是媒介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道德,这被异化为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二是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传播的内化体系,这两者共同建构着媒介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20.
近日看到某报道说中国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明星与相恋几年的外籍男友分手了,原因是男友要求签订婚前财产协议.难怪有网友在网上说:如今时代变了,人们变得很现实!其实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是对婚姻危机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由于产权明确,可以让自己积累的财富得到合理的保护,能够让当事人好聚好散,应该说它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