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论语》中从开篇到结尾每一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那么,"君子"的内涵到底包括哪些呢?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将从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四个方面对君子之道进行阐述。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思想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它对于塑造现代新型的"君子"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格,即是人的品格,智慧,道德以及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的个体。《周易》中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本文浅析了《周易》中"君子"理想人格的品格塑造。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范海虹 《职业时空》2012,(4):132-133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自强意识淡化等问题。而《论语》做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蕴涵的人格思想,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唐英伟 《公关世界》2022,(14):142-144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高尚道德为核心,涵盖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个人标准与社会担当、个体完善与社群交往等内容。挖掘儒家君子人格丰富的道德内涵与价值精神,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修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是高校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在理论逻辑上,厘清立德树人、君子人格、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在逻辑,解构三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分析出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价值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丰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在实践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构建立体多维传承体系,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环境;借助网络媒体宣传优势,塑造时代“新君子”。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角下《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论述中,首先探讨了《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探讨了传承和弘扬《论语》的君子观思想与当代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本文阐述了人格的内涵,针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论语》中最为突出的形象,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君子的德行一直是中华民族道德灵魂的指示灯,历经百代不衰,千年不朽。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表述基本可以分为直述与对比两种形式,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君子形象。自古及今,君子都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君子的品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作为人们的道德导师,永远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因此,千方百计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其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更加明确具体。随着社会和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所以,应以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贯彻落实其在国家、社会和个人方面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2.
朱兴艳 《职业》2011,(23):69-70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并把培养人格完善的君子作为教育目标,这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具体工作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孔子在他一生的德育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德育方法,对于今天的中职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君子之称,众人之所求也,古往今来,可称之为君子者,数矣。小人者,非今之小人哉,平庸人是也。一代圣贤——孔子,毕其一生以阐发君子之道,授人以君子之行。此文即以《论语》为基,借夫子之言,分以条目,列之为"言行之别"、"朋党之分"、"利义之辨"、"小大知之辨",以阐发孔子之所谓君子小人之别。  相似文献   

14.
吴彬彬 《现代交际》2014,(6):214-215
创新人格是中国和谐社会发展和"中国梦"实现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的塑造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为了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理想人格的分析历来受到各派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儒家学派对此有研究为孟子、荀子。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结合人性论思想,将"士、君子、圣人"分层次展现不同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人格的完善,荀子看到要想将人本性恶有改变,就应该对人格进行"化性起伪"。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创造性作了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李佳蓓  谢锦涛 《公关世界》2022,(12):165-166
历史教育作为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引导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高校依据历史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将历史教育融入人文素质培养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历史自信,自觉挑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新时代历史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分析庄子生平对其文风的影响,理解庄子现实的困苦与思想的浪漫中的矛盾与创作《逍遥游》的背景,研究《逍遥游》塑造的物象中隐含的时间和空间对比之妙处,理解庄子对"小大之辩"的看法。同时,通过"神人"形象洞悉《逍遥游》中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理想人格的塑造,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庄子的思想内涵与现代启发。  相似文献   

18.
张颖妮 《现代交际》2012,(8):217+216
本文运用心理弹性理论,以更为积极的视角看待“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建议学校从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改变以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开展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活动等方面入手,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嬗变的环境条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影响着他们在人生关键时期良好人格的塑造。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现状,突出体育运动队对他们意志品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之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大学生是未来女性人才的特殊群体,作为社会女性发展的代表力量,其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性别角色意识表现被看成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风向标。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成为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年级之间、来自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应该通过重视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引导其正确看待性别角色倾向,帮助其塑造自身性别角色形象等方式促进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