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投射在视觉语法中的逻辑功能语法与语义研究未有系统和专门的论述,为了更好地认识图文多模态语篇中投射的实现方式与运作规律,文章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比较功能语法对语言文字单模态语篇和视觉语法对图文多模态语篇中投射意义发生的相似性与区别性特征;文章认为图文语篇中的投射现象具有自己的语法与意义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2.
多模态词典中的插图与文字是多模态语篇的表现形式。图文是两种最主要的实现词典释义的符号表征,而图文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释义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逻辑功能两种类型的视角对多模态英语词典的图文关系进行解构,针对五大学习词典中的实际插图,从多模态词典插图分类的角度,进一步阐释SFL逻辑功能视角下多模态英语词典的图文关系。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普通特征.尝试以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理论框架,对医学语篇中语言和图像符号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旨在说明应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研究医学语篇,能更好地揭示图像符号如何建构和增强了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语篇意义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语言符号而且依赖于其他的非语言符号,从而验证了多模态视角下分析医学语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传记语篇日趋呈多模态化。通过对多模态英语传记中图文关系(语境化关系和语境化偏向)的统计分析,找出图像视角下单模态和多模态英语传记的宏观差异主要存在于信息量和阅读路径上。此差异能够预测从单模态到多模态英语传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符际互补指多模态语篇中的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相互协同、补充,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符际互补理论从多模态语篇的纯理特征、人际特征、成分特征三方面对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的互补进行分析。符际互补理论对于解读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二语课堂教学和多模态教材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捷、方便、立体和更视觉化。所以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新方向,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摆脱了纯语言层面的束缚,转向以多模态表现形式为平台——将视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揭示隐喻现象的本质。在一则保险产品广告实例中,语篇的实现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图、文、色彩、构图等模态共同作用,揭示了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功能、图文关系和动态构建过程,阐释多模态广告的有效劝说性,探讨多模态隐喻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上,许多学者尽力于图文关系上的研究。有的学者把语言和图像看做同时起作用的两个意义系统,但两者各自以其独特的形式,相互协作地完成体现功能。有的学者把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视作类似于语言中小句和小句之间的关系,图文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在成分衔接上。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是英语学习中的有用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型英语词典的模态发生了变化,插图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拟根据Halliday(1985,1994)关于逻辑语义关系和衔接的思想,在Martinec(1998)、Royce(2007)和Martinec & Salway(2005)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调查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插图与释义的语义关系,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图文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8.
后印刷时代,多种符号资源被用来构建意义,视觉图像和设计成分日益成为人们表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文本识读策略已无法满足读者解读多模态语篇的需要。运用适当的视觉识读策略,熟悉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各种符号资源的意义潜势,是识读多模态语篇的必需。基于多模态语篇、多元识读及符号学相关理论,提出一个分析、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识读策略框架,以拓展读者的视觉识读技能,增强其构建和识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隐喻具有自己独特的隐喻结构、特点与构成方式。相较于单模态隐喻而言,其目标域与源域并不一一对应。在财经类多模态语篇中,源域多存在于图片模态,目标域则根据结构映射推导而出,隐喻的结果往往造成意义的延伸,形成特别概念。从合成空间理论角度而言,图文模态的两个输入空间层次多样,类属空间由此也呈现出多个层次。多模态隐喻的这种映射关系,使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具有创造性,不确定性,以及更强的艺术性,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语言为唯一意义表达手段的单模态语篇正在向多模态语篇转变。语言已不再是唯一的意义呈现形式,而非语言模态诸如图像、声音、视频等都参与意义的构建。当然,作为教育语篇的教科书语篇也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本文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上,从感知模态特点及语域语篇特点方面对教科书进行评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