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董淑新  张瑾 《现代交际》2012,(10):51-52
有"学者小说"之称的《围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引起了很多国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语言,让读者在为幽默捧腹大笑的同时,能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用意。但是,这些幽默语言的运用却为《围城》这部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同时保留原文中幽默的效果并且传达出作者的深意是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围城》及其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观,在跨语言、跨文化和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活动中,再现各种幽默线索,以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方式将交际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具有同原文一样的幽默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国之间医学的交流和合作与日俱增,基于此,医学翻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然而,医学翻译要求高、难度大,译文质量难以保证。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以原文与译文关系的研究为重点,对发生在译文句法层面上的转换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引导译者系统研究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差异,由此降低母语与外语间发生负向迁移,为医学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使译文更加准确、地道。  相似文献   

3.
"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历史悠久,然而,其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手段可操作性并不强。翻译各个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主体间性、译文和原文间的文本间性和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间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复合间性,这使得"忠实"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境界,译者可以为之不断努力,却永远也达不成这个目标。不过,既然翻译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那么,他们也就必然受到伦理约束。因此,从伦理角度重新构建翻译规范就十分必要了。实际上,伦理框架完全可以胜任翻译标准的构建任务。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逆袭     
作为一门职业,翻译已经是年迈古稀的"老工匠",作为一门科学,翻译却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新青年"。众所周知,也是直到20世纪后半叶,我们一直谓之为"匠人"的这样一些人,才得以聚集力作,总结智慧,将翻译打理成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自此,各门各派的翻译理论相继滋生。许许多多的译界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论及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在笔者看来,其实反映了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也就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译者欣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也就此形成,这种对应的关系映射了译者的个人理念,也能为我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5.
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不同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本文简述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之间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忠"或"不等",而这种对原文的"不等"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与原文等值,其对原文的"不忠"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推理交际行为,话语的关联性有时隐含在语句中,因此要达到交际效度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翻译必然涉及理解与表达。要进行翻译,首先要理解原语,且必须重视原语的语境。本文试通过对比《书生缘何短命》中的几例译文,分析译者如何在理解原文和充分考虑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表达出原文作者隐含的和明说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理论反映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认知理据,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鉴于这种认知差异,翻译中允许译文较原文有所偏离,适当偏离原文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象似性原则,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雷雨》的英译,对比研究两个译者是如何理解原文作者的明示,并将这种明示传递给译文读者,实现最佳关联,即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马秀芳 《现代妇女》2014,(8):351-351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将其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在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是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离不开翻译。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体,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译者兼具本土语言和读者语言,必须对不同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接纳性的心态。译者身份的全球性和民族性是一种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二者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以《干校六记》为例,阐述葛浩文和章楚两人的译文在译者身份上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丁洁瑶 《现代妇女》2014,(6):286-286
对翻译的主体研究,经过了从译者主体到以原作者、读者、译者的多元主体。主体间性为翻译多元主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为怎么处理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理论的研究,认为译者要不断检验、深化自己的视界,走出自己的封闭的视界,站在原作者的历史视界上对译文进行阐释,并最终达到读者、原作者、译者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翻译是用目标语将源文本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进行转述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创造性地用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因此,翻译实践需要反复的推敲。在推敲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历三个步骤,即:理解,翻译和校对。本文就推敲的主要步骤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高欣 《现代交际》2013,(12):28-28
翻译是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准确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民族在称谓、动物、颜色和数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译者应在翻译中注重跨文化因素,体会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黄昏》是茅盾先生一篇重要的写景散文。散文近似诗歌,情景并茂,以对大海的描写传递作者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本文以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理论—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郝启成和凯瑟琳.博勒的译本作为语料,试探讨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来服务于翻译目的,从而影响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费米尔提出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目的论。该理论指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了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指导,从而指出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译文目的来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态翻译的多维整合原则,翻译过程是对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和选择;其不仅要实现语言的转换,而且还要实现文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适应译文的生态环境,使译文达到生态平衡。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大量的英文影视作品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研究多维整合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9.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汉英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语言中包含大量的习语表达。习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习语翻译则更讲求原语和译语意义之间的对等和共鸣。因此,翻译习语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来探讨、总结和归纳英语习语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便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二重性,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再创造,以传神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