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子在1988年7月第二次进藏途经德令哈时,写下了这篇孤独的《日记》。他在雨夜的德令哈,面对空旷的草原和戈壁,呼喊出对"姐姐"这一独特意象的思念和追求。海子用黑色的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失落忧郁,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以其特有的、灵性的内省姿态审视着人的生存形式和状态,寄托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海子,—个十五岁考取北大的天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三种课程的杰出青年,一个仅仅在世25年便撒手人寰的精神之子。他炽烈喷放、但又犹豫沉闷,他纵横汪洋、但又细腻优雅。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海子成为了一个悲戗而坚毅的精神符号,无论岁月如何蹉跎,人性如何淡漠,在我们回首时代的星空。海子那热烈、质朴和忧郁的心永远闪亮。  相似文献   

3.
徐兆宝 《现代妇女》2010,(10):81-84
海子,无疑是当代诗歌存在主题的先行者,这是我们探讨和研究海子的一个关键起点。海子是一个用生命实现“一次性诗歌行动”的诗人,他的生命与诗歌是一体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海子的诗歌观念与哲学取向、死亡意识、浪漫精神的倾向与独特的诗歌意象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深入海子的诗歌和海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从社会学入手,以海子《五月的麦地》为个案,来讨论海子诗歌中的乡土情思及其孤独主题。海子作为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一直活跃在诸多学者的视域,从未消歇。芸芸学者亦从各种角度、各种主题解读海子的诗情人生,参悟海子诗歌的情感诉求及其人文情怀。窃以为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海子诗歌的心灵关照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20年来,我们一直在纪念海子,读他的诗,出版他的纪念集等,但我们都知道,海子的时代毕竟过去了,诗歌的时代也在渐渐远去。纪念,或者足为了告别。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个时代和海子和诗歌越来越缺少关系  相似文献   

6.
春生 《金色年华》2011,(6):14-14
许多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子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匍匐在大地上,用饱含汁液的声音,呼唤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1989年,海子死了。他的死似乎是在为那个时代注脚:理想主义的1980年代结束了。”但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仍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8.
海子短短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创立了仅属于自己的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本文从意象入手,进入诗歌的文本中,对其中出现的诗歌意象进行梳理,力图找出世间万物在海子心灵中折映出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个案为基础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研究超越了以往重视群体身份认同的传统,展现了青年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生活体验,且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身份认同。对于很多户籍上仍然是农民而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打工者而言,不论他身在哪里,都是异乡。同样,伴随的是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模糊。也即是说,对青年农民工而言,已有的身份认同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他对自己认同的需求,于是,寻找一种新的认同机制成为他寻找新的归属的必然,打工者,正是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0.
宋世鹏的点子,一个接着一个,联翩而起。他给人第一面的印象,正是有辐射四方的视野、有源源不断的点子、有滔滔不绝的思路。这个特点,他如果用好、用足的话,完全能够在策划业、咨询业中独树一帜,创出自己的一个流派,赚出自己的一份家业。但是,他并不。他对市场有一种独特的感觉和理解,对自己的特长更是了如指掌。他更大的特长是务实,是脚踏实地,是做实业。点子再加上务实而得当的操作,才真正具有制造市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1.
为民 《女性天地》2006,(1):32-32,33
两个人在恋爱时,总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心里总在问:“他(她)会怎么看我?”而当这两个人成了一家人后,就越来越少想到“他(她)会怎么看我”了。不是不在乎,而是彼此太熟悉了。可是,他究竟是怎么看你的,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吗?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白点     
他原本是一个机关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因挪用公款而锒铛入狱。出狱后,众人对他的另眼看待使他深感失望和无助。他决定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以求得解脱自己的办法。老画家把他径直领到了自己的小画室,一句话也没对他说,而是拿起一张白纸,用手中的画笔在白纸上涂了一大团黑,并顺手递给他。  相似文献   

13.
所作多是悲愤漫画"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生前曾经这样自述。廖冰兄的命运和艺术历程,始终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廖冰兄曾说,成就他这一生的有四个人:日本天皇、蒋介石、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一生都在创作讽刺性的漫画,题材也跟着时代变化,从抗日到反内战,解放后又对自己产生了深深反思。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用  相似文献   

14.
女人选择了某个男人,就证明了自己认可了他。一旦女人试图去改造男人,男人会觉得这是对他某个方面甚至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作为女人,你要接受并认可自己的男人。即使你对他的一些看法、做法不敢苟同,也要尊重他的意见。女人要让男人做他自己,而不是强迫他变成你幻想中的样子,更不要试图去改造他。一、尽量包容对方的小毛病如果你去询问那些刚与男友分手的女人,是何原因导致他们分开,你就会发现从她口中说出的都是一些男人的小毛病。这是因为,当两个独立的人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5.
葛霞 《老人天地》2008,(11):22-23
写尽人间痴男怨女、江湖情仇的金庸大侠,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却一直讳莫如深。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他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西湖之恋无疾而夭以擅长写武侠小说著称的香港作家金庸,多年来对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正△:您好,老师。您说"姐弟恋"是不是很不靠谱啊?▲:你好,请具体说说情况。△:我比老公大6岁,刚认识的时候,我是事业型女强人,而他是学生,我想我身上的成熟和自信对他很有吸引力。而他外向,会照顾人,自信幽默,特别有活力,和我性格非常互补。▲:年少时,男人愿意选择比自己大一些的女性,往往是要在女性身上寻找成熟、稳重、包容等母性的元素,这是将自己对母性的需求掺杂在  相似文献   

17.
他叫一声妈,泪水滂沱——当母亲认为他需要自己,她会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变成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而当她认为自己成为累赘,又会迅速恢复自己的习惯,重新变回一位年老的农妇,远离儿子而去。似乎她的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为他而改变。她的心里面,唯独没有她自己。  相似文献   

18.
如果嫁给他     
5年前,她深深地暗恋着他,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心迹吐露于他,而他一直很忙,根本无暇听她的倾诉.即使他们有机会碰面,也只是他请她吃餐饭而已.在有限的时间里,她听得最多的就是,他在工作上是如何卖力,如何帮那些弱者垫钱讨回公道,谁谁的车子最好,谁谁的酒量最大,他把谁谁又灌醉了等等让她乏味的话.她也时常问自己,究竟喜欢他哪一点呢?她自己也说不清.每每她想吐露自己对他的情感时,他就会巧妙地把话题绕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反思,觉得他可能只把自己当成了很普通的朋友,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是啊,那时的他是多么的风光呀.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小磊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小磊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小磊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相似文献   

20.
有人忿忿不平委屈不已地向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某某,出于对朋友的关心(他一直把某某当作朋友),他转告了别人的话并提醒其加以注意。不想某某竞恼羞成怒,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忠告,反而指桑骂槐地对他进行责骂和讥讽。依惊气之余大惑不解:自己的朋友怎么会这样?我听后淡然一笑,说:“是你自己太单纯了,其实你们根本就不是朋友。”不是朋友?我们天天在一起玩,很不错呢。他反驳说。我五点头:是啊,在一起玩,你们只是伴儿。他愣怔半晌,恍然而悟生活中这种类似的情况实在太多,可是稍加分析,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