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为文体分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提供了详细的定量依据,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借助AntConc语料库工具,将LOB语料库作为参考语料库,利用形符(word tokens)、词频(word frequency)、关键词(keywords)、索引(concordance)等功能对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征等进行分析,为文学作品鉴赏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去解读席慕容《乡愁》一诗中的意境的构建和其中所包含的隐喻。研究发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有益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知。同时,该理论还可以用以理解诗歌中隐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故事情节营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模糊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概述,并从模糊语言学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旨在加深对作品的解读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共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500多首诗都以自然为主题。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探讨其中的女权思想及生态关怀,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法和视角来详细解读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6.
吴悠 《现代交际》2014,(5):71-71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成形的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以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产出。概念隐喻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相似文献   

7.
《逃离》是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斯门罗的代表作之一,门罗以其精准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主人公压抑的家庭生活,以及她矛盾的情感状态。本文以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为研究路径,在功能文体学的视角下对《逃离》进行分析解读,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进一步了解门罗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意义,从而为文学语篇的解读提供了功能文体学角度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文学内容主要借助语言载体来传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内在情感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读者同样通过语言了解文学内容、把握文学内涵。由此可知,文学和语言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对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模糊语言学,最后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理论对语言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共时与历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组合与聚合、线性单位与集合等多视角出发,对语言言语区分理论进行再解读,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能对语言文字给以直观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一理论新的运用,进而对凯特·肖邦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社会学入手,以海子《五月的麦地》为个案,来讨论海子诗歌中的乡土情思及其孤独主题。海子作为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一直活跃在诸多学者的视域,从未消歇。芸芸学者亦从各种角度、各种主题解读海子的诗情人生,参悟海子诗歌的情感诉求及其人文情怀。窃以为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海子诗歌的心灵关照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著名诗人阿瑟·奥肖内西受到了拉斐尔前派团体的艺术家和作家的影响,其诗歌作品体现出唯美主义诗学特征。奥肖内西的一生较为短暂,为数不多的诗歌却在英国诗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文章选取了其部分诗歌作为语料,主要从"自我价值书写"和"英雄情结书写"两个视角,对奥肖内西的诗歌进行主题解读,发掘其诗学特征及美学价值,探索其自我价值,论述其英雄情结,并对其创作背景、诗学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系统解读。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布什制定了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名为"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双语教育,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剖析了它打击其他语言、巩固英语中心地位的本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毕会英 《现代交际》2013,(12):38-39
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是在当代全球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生态性质、生态伦理和生态规律来探究人类语言的发展。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出现和传播的原因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归属心理。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是向上的,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公正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保护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葛南  张传宏 《现代交际》2013,(12):57-57
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入手,对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的“戏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中的“戏仿”现象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生命力。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帮助文学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美国文学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使研究人员和读者对美国后现代文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是因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因其简洁幽默,表达生动,一经诞生就被广大网民广泛传播。首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和网络语言的含义,然后研究了网络语言最鲜明的几个特点:谐音词、缩略词、旧词新用,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举例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的社会现象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帝国主义》是萨义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后殖民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对19至20世纪英法文学经典的解读。在这部著作中他主要以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这一普遍性的文化形式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萨义德提出了一种“对位阅读法”,这个方法贯穿全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观念、阅读视角和批评方法。本文将对“对位阅读”这一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雨巷》作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以其朦胧优美的意象、婉转悠扬的节奏、哀而不伤的主题为中国现代诗歌从新月派和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角度来分析《雨巷》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文化学是俄罗斯语言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它把语言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为神话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新的视角。神话是人类原始思维的载体,是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源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神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话书写是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试从语言文化学视角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乌利茨卡娅的神话书写及其在语篇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期透过文本表层考察作家神话书写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0.
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外被多次解读过,早期其研究重点都交织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逐步有学者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魅力。这部作品的多重视角混淆给文本意义的阐释带来了多维度的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视角的分析,从叙事视角层面解读文本的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