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镜花缘》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流传到了韩国并被翻译成谚文在民间流传,近两个世纪后又用现代韩语被再次翻译成书出版。韩译本的翻译中凸显出两国文化交流的阻滞与碰撞、误解与扭曲等创造性叛逆。文章通过对韩译本翻译中归化、异化及人称和地名的翻译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和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诗经》用赋、比、兴手法创作了大量女子形象。其中以花、水、虫、月为原型的女子形象,已演变为华夏大地女性审美文化意象。庞德在《诗经》翻译中运用意象构筑的技巧,灵活处理原文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有独特的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价值。本文将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本中的女子意象翻译。  相似文献   

3.
庞德是20世纪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同时也是中诗英译的创造性实践者。他的译作风格独树一帜,被称之为"阐释性翻译",在东西方翻译界受到广泛争议。本文从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来分析庞德中诗英译的目的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萝蕤是我国译坛举足轻重的女翻译家之一,在《荒原》《草叶集》等汉译本中,她对诗歌翻译的艺术与翻译策略可略见一二。赵先生翻译重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作富有生活气息,蕴涵节奏律感,随处都流露着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策略与手法的应用也值得称道。本篇将就其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浅析,并以《我自己的歌》为例对其译本选段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5.
邓玉羽 《现代交际》2011,(10):51+50-51,5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心诚意"是《大学》的八条目之一,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亦是儒家学说的教人、育人理念与精髓。由于"正""心""诚""意"的内容蕴含深厚而复杂,不可单就字面对译俄语,因此其翻译方法多样。同时,《大学》中"正""心""诚""意"四个字存在不同形式的构词法,如"正心诚意""心正意诚",在对译成俄语时,也需要有不同的翻译。鉴于《大学》俄译本的缺失,通过浅析《大学》英译本,参考《论语》《中庸》等儒学著作及其片段不同俄译本中的同类构词,本文作者认为词组扩充、音译加注释法是能准确传递《大学》核心理念"正心诚意"的最佳翻译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亚瑟·韦利、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句式结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对比研究了韦、许、汪分别采取的归化异化策略与各自译本的表达效果,总结了归化异化策略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因为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文化差异,因而产生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文学作品间的异文化交流,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有必要。《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畅销长篇爱情小说,在中国引起的文学思潮至今有增无减。本文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大陆林少华的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香港叶蕙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互文性理论对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找出能有效地再现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文化离散与翻译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本翻译,离散译者肩负着在异域文化中传播家园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他们文化身份与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离散的视角着手,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学而》篇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离散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及译本最终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麦家作品《解密》中的习语及其在米欧敏英译本中的翻译,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习语时所用的翻译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解密》文本中涉及的习语类别,此处将习语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借助语料库工具AntConc检索出原文习语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译者米欧敏在翻译原文习语时用到的具体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学问与趣味》的英文译本,简要分析两种翻译技巧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美学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词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她的词主题广泛,《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几个译本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依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声声慢》的原作及三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笔者依据这首词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声声慢》原作中的美学意蕴,并分别对比原文本与三个译本,指出三个译本在再现原文美学特色方面的得失。希望能为提高李清照词英译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欧·亨利的经典作品之一《麦琪的礼物》有数个中文译本,其中就有王永年先生的经典译本。王永年先生的译本历来以"信"的风格备受业内和读者称赞与喜爱。本文尝试从字义、修辞手段、声音节奏等方面分析王永年先生在《麦琪的礼物》中所呈现的翻译风格,总结我们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将《大地》翻译成中文,让它回到中国的语境中,这是一个中国形象的重新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介入、翻译实践中对文化介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要把中美意识形态、政治及文化冲突考虑在其中,需要对《大地》的中文译本中的文化介入现象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赛珍珠和《大地》及其翻译,然后对文化干预在《大地》翻译中的表现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强调了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并解析了导致文化含义差异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只有文学语言才有语言美"是一个普世认识盲点。实际上,用词严谨的政论文翻译同样散发着其独特的美感。本文将《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一书及其英文译本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 JINPING中的四字格翻译实例进行举隅比对,立足翻译美学,探讨汉语四字格英译过程中的代偿性翻译手法,分析中西的审美异同对各自语言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中拟以学者高克毅的译本《大亨小传》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探讨高氏译本中体现的人物对话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忠实"向来被翻译界奉为第一准则,以此为评判标准,庞德的译文在译界便一直备受争议,许多评论家指责庞德误译中国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庞德的翻译在读者中间影响颇大,而且正是所谓的"误译"掀起了一场现代诗学的大变革。本文将梳理庞德的翻译思想以及他翻译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并总结庞德翻译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翻译实现了原作生命在译语文化语境中的延续。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的《旅行的艺术》译本同样加深了大家对旅行的体悟。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维度对该译本的部分篇章进行分析,揭示了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的语义、重心和语序问题,旨在对文学作品翻译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