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第2版)》行文方式和谋篇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介,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能发掘出该书更多精彩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费米尔提出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目的论。该理论指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了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指导,从而指出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译文目的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李琼 《现代交际》2012,(4):35-36
文化翻译学者们认为,翻译作为最明显的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正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从19世纪中叶到"五四"之后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三次儿童文学翻译浪潮。在这股浪潮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  相似文献   

4.
丁珊 《现代交际》2014,(10):32-32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记录。自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更多地侧重文化因素。而文化又具有极强的主题性特征,各个民族各种语言之间差异巨大。本文从文化本身的特征入手,简略地分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文化给翻译教学带来的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5.
自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翻译学者提出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分析方法之后,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指导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之中。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文本和翻译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完成翻译,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本文就其中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祖毅先生认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第二次为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三次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中国时的西学翻译,最后的翻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文在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探究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中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内忧外患中国是由社会、经济、文化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该翻译高潮的出现是中国翻译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今德国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对翻译过程存在决定性作用。翻译目的与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以及对原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和译文的转变等息息相关。在翻译进程当中,以目的为导向,以语内语际相一致和充分性作为评价方式。在对目的论的起源与拓展以及其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突显出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本质     
翻译并不是21世纪才开始兴起,而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活动。学者们从来没有停下对翻译本质探索的脚步。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都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过深入的探索,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对翻译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铮  范敏 《现代交际》2010,(5):69-69
普希金的翻译观在俄罗斯文学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翻译实践与翻译评论为俄罗斯19世纪的文学翻译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从宏观上将对翻译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整体态势,搜集了中文核心期刊登载的相关论文并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通过图谱分析得出,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2013年达到高潮直至现在趋于稳定成熟;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等是字幕翻译研究中的关键词,反映了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视听翻译、文化传播等突变词揭示了字幕翻译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字幕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白银时代"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大众文学在文坛初露锋芒,从被视为低俗不堪的"市井文学"逐渐逆袭为文坛的新生力量并迅速传播,不仅在国内走红甚至还"走出国门"被世界各国翻译并出版。因此,翻译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译者对双语的转换,也是吸取和接受国外文化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广泛盛行也使得译者有了更为现代化的翻译策略,它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特点,也对新时期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侯国平 《现代交际》2011,(10):57-57
英文函电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在我们的贸易交流中尤其是国际商务沟通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英文函电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比较重要的一种翻译思想。本文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起源和特点,并结合翻译示例,具体阐述了功能理论在英文函电翻译中的应用,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歆玥 《现代妇女》2014,(7):295-295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鲁迅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对翻译问题做了一系列非常精湛的论述,在当时整个翻译界影响极大,并在中国译学理论史上树立了丰碑。本文将以直译为例,对鲁迅的翻译观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旅游景点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一类。其对翻译学发展,对我国旅游业这一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如何让中国的特色景观走向世界?如何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的眼球?我们不得不把焦点放在景区景点—这一"门户"的翻译上。本文将从翻译的标准;景点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文化角度下的景点翻译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比较,不断加深我们对景点翻译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学者对其翻译研究的方法大多主观而单一。本文基于纽马克提出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运用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比了乔治高的《大亨小传》(1975年版)和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82年版)两中文译本,根据统计得出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形和度分析结果对比两译本的词汇特征及所运用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17.
以湘西吕洞山五行苗寨的翻译实践为例,考察其中所涉及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翻译生态系统,并探讨翻译过程中五行文化生态系统和旅游生态系统的理性构建,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在五行翻译和旅游翻译中的适用性,译者可以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互动以及参与翻译活动的各个"翻译群落",进行适应性自我调节,同时利用"多样统一"的原则体现生态美学特征,实现五行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开放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以更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十分必要。"翻译"作为国际沟通交流的桥梁,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国政府的官方信息,特别是中国党政重大会议的报告,总结了过去,规划了未来,是世界了解中国最直接、最全面、最权威的渠道和窗口。在新时代更好地完成党政文件的翻译工作,让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是对翻译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然而,广告文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广告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那么传统的翻译原则将不再完全适用。由于广告的目的性极强,因此,目的论为广告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阐述了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