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第2版)》行文方式和谋篇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介,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能发掘出该书更多精彩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教父Ⅰ》是一部围绕美籍意大利裔家族兴衰的通俗小说,同时也是市井文学,这种题材的小说并不常见,翻译时也比较棘手,同时夹杂着民族俚语,地方用语和特有的街头语言。接下来,我们将以钱钟书的"化境"说翻译理念,来审视这部小说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仝月春 《职业时空》2012,(3):152-153
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输出以及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是译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选取《桃花源记》为例,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研究了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本。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评判国家强大与否的一大标准。在全球化的同时,中国文化被推向了世界。而丰富多彩的媒体世界也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电影,则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式。但中国元素难以被外国观影者理解或接受,因此,电影字幕的翻译则成为是否能将中国文化成功带向世界的一大关键。文章以著名的翻译策略为参照,以贾培林翻译的《梅兰芳》为蓝本,分析并归纳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及可以创新、突破之处。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常常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进而借物抒情。而这种意象的使用也使中国古诗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喻意美。在诗词英译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也常常需要译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中文诗歌意象翻译的研究在中国的翻译发展与文化传播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舞台上,北大教授、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者王选院士一句“你可知兼容之伟大”,再现了北大跨越百年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文化习俗翻译离不开特定的翻译策略,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的世界性传播。  相似文献   

9.
创建于1843年的著名杂志《经济学人》近几年对中国的报道增多。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杂志多采用异化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取决于杂志的定位,同时影响着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态度。同时,《经济学人》的翻译策略对我国读者也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与常见的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事务性函电翻译等有所不同。然而,从翻译手法的运用来讲,翻译理论中的一些处理策略的使用,可以给字幕翻译增添艺术性和感染力。本集《我们的田野》在汉译英的字幕翻译中,也时时处处体现着翻译的技巧和亮点。本文将从翻译技巧角度对该集纪录片的字幕英译进行赏析,浅谈美食翻译中体现的特色及字幕转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同声传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以专用设备为媒介口译给听众.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大型国际会议、研讨会、新闻发布会都开始使用同声传译,高效省时地推进活动.然而由于中英双语差异,加之口译现场的高压环境,使得译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重重挑战.本文将以释意理论为指导,从句子层面分析其如何指导译员脱离原语外...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结合大理大学《中国民族药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PBL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PBL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以学生所获取的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典籍是承载了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典籍英译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典籍英译会具有一些特点。为了更好地达到中国典籍向外国传播的效果,典籍译本应该与原文意义相当,风格相称。本文以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为例,从翻译策略与形式内容方面来分析典籍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宪法》(2018年修正版)司法部官方译本中有关中国特色法律词汇进行分类——实体性词汇、程序性词汇及混合型词汇,探讨三类词汇英译,发现《宪法》译本充分体现了目的论三原则,在跨文化、跨语种的法律语言交际中为世界法律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古典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赖于作品翻译的水准,更离不开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受众意识。对翻译者而言,如实翻译作品仅仅完成了初级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受众意识,则将原作带到全世界面前,是文学典籍翻译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突出“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月龙 《职业时空》2008,4(10):206-207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了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新的四门政治理论课程先后开设,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首开的一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任务。为此,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高起点、高质量地做好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二战期间,苏联被纳粹进攻,民族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战斗的诗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笔者从杰出的英才、坚强的土地、震撼的作品及英雄的史诗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把《为奴隶的母亲》放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指出社会学、政治学视角对文本的误读,并进一步认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研究上海城市的历史,也已有一段历史了。其中,法国人梅朋、傅立德撰写的《上海法租界史》,是一部研究上海法租界早期历史的力作,法文初版于1929年。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又有一位法国学者把一部厚厚的《上海史》放到了我们的面前,不过她的研究范围远远突破了租界,在时段上则把上海从开埠以来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以“现代性”为主线贯穿全书,她研究的是上海,但许多问题是围绕整个中国的,关注的是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ICG"三维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独学、对学和群学三个维度。探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实践推广及丰实完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