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血战,是我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之战。参战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将士奋战之英勇,牺牲之惨重以及战果之辉煌,实为罕见。兹记其经过: 一、抗战前之准备 (1)陆军整编与指挥官训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相继挑起“一·二八”上海战争和长城战争,我国一再忍让,但也预料到日本侵略者必将由蚕食而鲸吞,抗战无可避免,必须密为准备。1935年在武汉行营设陆军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七年,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郭沫若悲愤填膺,毅然离开日本,“别妇抛雏”,潜奔祖国,投身到伟大的民族抗战的洪波之中。他顺应着人民的要求,扣着时代的脉搏,坚韧不拔地奋战在政治、思想、文化战线上。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积极从事史...  相似文献   

3.
每当人们提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然想到“七·七”芦沟桥事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在目前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或论著中,都把“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是其实现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关键性的一步。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向了向邻国扩张的道路,在明治政权确立之初的《五条誓文》中就有“大振皇国之基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成于四方”。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先占领台湾、朝鲜半岛,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本部,进而称霸全世界。根据这一方针,1894年和1905年先后发动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侵占了台湾、澎湖,并把南满和东蒙从俄国人手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作为同衰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从明末起就开始了共同抵御外敌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从海上入侵,海峡两岸成为连成一片、挽手抗敌的战场。日本据台之后,台湾同胞认识到唯有祖国强盛、取得抗战胜利,台湾才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因此纷纷投身祖国抗战。张秀哲等的作品得到鲁迅、郭沫若等的肯定,谱写了两岸作家联手抗日的文坛佳话。1949年后两岸暂时隔绝,但这一传统仍延续着,“保钓”运动即一证明。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建立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而认同又是两岸达成真正统一的基石,因此大力发掘和弘扬两岸共同抵御外敌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而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形势严峻的当下,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关于收复台湾的立场与主张徐鲁航一前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人民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大陆与台湾,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台湾在遭受外来侵略时,都得到来自大陆人民和祖国政府的支援。如1662年,台湾人民在郑成...  相似文献   

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从鸦片战争起,列强就不断企图侵占台湾。当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凶耗传到台湾,“绅民愤恨,哭声震天”。台湾人民义愤填膺,或“鸣锣罢市”,或拥入巡抚衙署,或上书清廷,或发布告,抗议割让台湾,决心武装保台。掀起了一场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台湾人民将抗战保台视作“为国家效命”之举。台湾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的使命感,在其抗战檄文和布告中揭示得很清楚。如1895年4-5月间张贴于彰化县署前的始湾人民抗战檄文》,怒斥李鸿章之辈为“贼臣”,“无廉…  相似文献   

7.
桂南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军队在广西南部向日军发动的系列战斗。是役,特别是其中之昆仑关战役,其规模之浩大、战斗之惨烈和战果之卓著,在国民党抗战史上乃至整个抗战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曾参加并指挥过昆仑关战役的郑洞国(源第五军副军长)说,它是“我自抗战以来亲历的最为出色的一次攻坚战和歼灭战”,是“大振国威的歼灭战”。下面就桂南战役的历史地位试作分析。桂甫战役,尤其是昆仑关之战,战果卓著,威震敌胆,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伪反动势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日军在钦州湾登陆,桂南战役开始。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5日出版。由中共大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反映大庆地区抗日斗争和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史料汇编《抗战烽火照千秋》(1931.9.18-1945.8.15),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一个很好的纪念。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一五”期间,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长期的、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在这次日本侵华战争中,黑龙江省是遭受日寇涂炭最为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自1895年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始,从维持长期统治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要切断台湾同胞与祖国的联系,磨灭他们的民族意识,以致日据之初,除两岸贸易往来有过短暂的保持外,其他的交往大多陷于困境,造成闽台关系史上最为艰难的一页。 而两岸人民恢复交往的活动,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有1140余万人,他们在其居留国政府统治下,深切体验到被压迫民族所受的歧视,深感祖国的兴衰存亡与侨胞利益休戚相关,他们关心祖国命运,热心抗战救国。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救亡团体是发动侨胞起来抗战的主要形式。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波涛席卷了华侨聚居的所有区域,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迅速建立。事变的当晚,纽约全市侨团在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下,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华侨“救济总委员会”,以便对整个华侨社会进行总动员。同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美洲及欧洲各地纷纷成立。在南洋,“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领导华侨进行爱国斗争。南洋各地的华侨也纷纷效行,成立了诸如“慈善会”、“救灾会”、“后援会”等各式救亡团体。为了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华侨的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夏,在印尼侨领庄西言、菲律宾侨领李清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远离祖国,浪迹海外,抗战前夕,我国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侨有1140多万人.近代中国长期贫穷落后,海外侨胞寄人篱下,孤立无援,其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广大华侨深深感到祖国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命运、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心,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广大华侨无不义愤填膺,开始以各种方式坚决支持祖国的神圣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海外华侨也积极参加到了这一行列中.当时,聚居在欧美、南洋各地的华侨,为配合国内的抗日斗争,在各地分别组织起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在美国,1931年10月,经过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成立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1932年3月,旧金山华侨又联合各地华侨团体成立了“美洲华侨拒日救国后援总会”.接着,类似的救亡团体在美洲纷纷建立.在欧洲,1936  相似文献   

13.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转变为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一改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实行抗战,决非偶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而愈益汹涌澎拜,对国民党政府走上抗战道路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并显示了如下特点;首先,参加阶层广泛。日本疯狂侵华使中日民族矛…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前提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结束为期10年的敌对状态,分干戈为玉帛,合作抗日,从而促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联合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民和海外同胞参加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出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前提。国共两党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再次携起手来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居次要地位。客观形势要求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但当时掌握着全国政权、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国民党仍将“捷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作为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蒋介石认为,“倭寇深入”只是“皮肤小病”,“赤匪猖獗”,方为“心腹之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当局对日处处妥协,对内全力“剿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各种方式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误国政策。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和国民党当局内外政策的变化,中国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1931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开始。中国抗战对象——日本所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特征以及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侵略性质的认定,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有力支持了苏军对德作战和盟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驼峰线的开辟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进一步证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息息相关。中国坚持抗战和远征军表现出的国际合作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五个重要国家之一,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恰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承认,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说过,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他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