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科学论坛》2012,(3):257-F0003
角山长城距古城山海关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为大平顶,平广可坐数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是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角山形势险要,角山长城也险峻异常,  相似文献   

2.
明代女真,是尔后满族的基本来源,其社会制度也成为后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女真人的历史因此被纳入满族史研究的传统范畴。关于女真人的血缘组织形态,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女真人中比较先进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早在明朝初叶已处在氏族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明方历三十二年(1604),正值明朝衰落不已,东北地区女真崛起,蒙古诸部割据混战之际,时年十三岁,被中原蔑称为“穷饿之虏”的“新憨”林丹,承继父亲布延的蒙古祭哈尔郊汗位。十余年后的万历四十三年八月,林丹汗三次举兵进攻明朝,从此声威大振,蒙古诸部“虏中各王,尤称桀骜”。就在林丹汗试图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已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明、后金二强对峙,蒙古的向背成为双方能否取胜的关键。蒙古诸部贵族最初徘徊于明、后金二者之间,邀功请赏,获利丰厚。当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割断明朝与蒙古间的通道之后,努尔哈赤以联姻、厚赏、封爵等多种形式,拉拢、诱降、控制各部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等陆续投入后金廷下。但是,后金政权始终未能降服察哈尔部林丹汗;相反,林丹汗却从最初的与明争斗,转为联明抗金达数年之久。对于林丹汗何以联明抗金而不合金反明,史家从军事形势、民族关系、政治策略等角度进行过深  相似文献   

4.
在沈阳北部九十里地方,矗立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铁岭市,她原是明代的铁岭卫,东北边防一大重镇。为防范蒙古和女真人,明朝自山海关向东北方向修筑一道长达千余里的边墙,直至开原、铁岭,“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明季防边旧制也,昔皆列兵戍守”。铁岭“为明季极边”,特置“重兵戍守”。到万历初年,辽东达到全盛,“铁岭  相似文献   

5.
柏俊才 《兰州学刊》2010,(10):164-167
凉州是河西重镇,依山傍河,地理形势险,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水草丰茂的地理环境,富饶的物产储备,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是战乱之际流人理想的避难所。在凉州建置的百余年间,迁徙的流人促进了凉州的开发,也促使了文学的繁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凉后,大批平凉户涌入北魏。这批人大多是饱读经书的儒学之士,他们的到来,促使北魏儒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相似文献   

7.
蒙古民族从中原退居北方以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分裂成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此时南方强大的明朝正走向衰落,东北女真民族正在迅速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漠南蒙古正处于后金、明朝之间.后金和明朝为了在互相对抗之中占居优势,都设法争取漠南蒙古作为自己的同盟者.而对于漠南蒙古本身来说,要想生存下去,也需要联合一个强大的势力.漠南蒙古、明朝、后金这三大政权之间开始了征服与被征服的激烈斗争.较量的结果,“恒不肯服属于人”的漠南蒙古,归附于后金.漠南蒙古最终归附于后金,这是蒙古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以及后金和明朝所采取的措施交相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因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辽东都司辖境南起旅顺口,北至开原,东临鸭绿江,西尽山海关,即相当于现今辽宁省的大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是中原地区北连奴儿干都司辖区的中间环节,辽东都司和后来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成为明朝在东北统治的两大支柱,而辽东都司尤其重要。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它对于进一步发展辽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而对整个东北的开发,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它对于明政权在全国的统治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境内明代万里长城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全国。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朝廷进行对抗。明王朝自建国之初,就参酌历代兵制,创立了卫所制度,并且在西北边防大力经营长城。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游牧于北方的鞑靼、瓦刺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侵扰边境,杀掠人畜,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明王朝为加强北部边防,不仅加紧了长城的修筑步伐,还沿着边防线,先后设立九镇,号称九边,派驻重兵进行守御。明代的沿边九镇,宁夏有其二,即宁夏镇与固原镇(又称陕西镇)。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宁夏,在西北边防中的军事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明弘治以后,蒙古火筛、小王子等部落入据河套,西北边防更加紧要,明朝廷派出重臣,总制榆林(又称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事,总制府驻节固原。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初叶,明万历年间,以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在我国北方崛起。努尔哈赤平息了女真族内部纷争,在1616年基本上统一建州和海西女真族各部落,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政权。接着便和明朝展开了争夺辽沈地区的战争,于1621年顺利的攻占辽阳和沈阳,建都辽阳,1625年三月又迁都沈阳,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正式称帝,改称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部落贝勒诺彦宰桑的次女,于1625年清太祖天命十年,嫁给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成为清太宗的庄妃,后封为孝庄文皇后,生一子三女,子福临,继承皇位,号顺治。顺治称帝后,尊孝庄文皇后为皇太后。据历史记载,从17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11.
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元朝是我国历久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一三六八年明军进入大都,从此,在元朝旧有的版图上出现了明朝和北元——蒙古两个并峙的政权。北元——蒙古的汗统是成吉思汗——元顺帝皇统的延续,北元——蒙古自认是元朝的继承者,对这一基本事实,明朝和清朝统治者都是承认的。北元——蒙古和明朝一样是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我国的政权。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宋齐梁陈与魏齐周隋并立、宋与辽金对峙的两次南北朝,明与北元——蒙古也被当时的蒙汉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称之为南北朝。明朝和北元——蒙古的对峙,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 国家的分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人民的愿望,南北朝总是暂时的。二百余年间,明朝与北元——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最后终于在十七世纪中期由后金——清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年,我们出外旅行,有幸游览、探访了祖国的一些名山胜地、文物古迹。其中有“五岳之长”,史载孔夫子曾登其上而小天下的岱宗泰山,也有“俯瞰五岳”,据说黄帝亲临其地而问道于广成子的平凉崆峒;有依山扼海,被人们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重镇山海关,也有立地摩天,被诗圣叹为“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西安大雁塔;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也有“群峰削玉三千仞,乱石穿空一万  相似文献   

13.
为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文化局最近主办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物展览。 鄂尔多斯是一个古老的蒙古部落,他们一直承担着守护斡耳朵和成吉思汗陵园的任务,明代天顺年间,他们带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牧至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该地也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地区三面环河、南临长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满洲崛起于东北,以居住在辽宁东部的建州女真和吉林松花江沿岸至南部的海西女真为主体,联合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形成满洲共同体。满洲的民族联合过程属于聚合过程,血缘、文化相近的民族或部落、部族汇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在满洲民族联合的过程中,索伦部一些人员加入满洲,成为新满洲,融入到满洲共同体中。对于满洲民族联合过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满洲对于仍居住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实行朝贡赏赐、联姻、编旗设佐政策,淡化其民族认同,加强其对满洲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漠南蒙古的经济结构仍是原始的自然游牧经济。其经济的单一性使漠南蒙古对农业经济有某种程度的依赖。首先就需要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明朝进行贸易,当明朝不能或不愿意满足其贸易上的需要时,势必要另寻出路,把希望寄托于与之相毗邻的后金政权。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王朝对蒙古的互市时开时闭,为了达到控制漠南蒙古的目的,甚至关闭互市,革除赏赐。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土得不到满足的漠南蒙古只得转向后金。适值后金方兴,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漠南蒙古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又有意识地以大量赏赐各种实物为手段,把漠南蒙古吸引过来。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原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学者对此曾作过一些探讨,如滕绍箴的《浅论明代女真与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梨树县东南部山区 ,今叶赫满族镇南约两公里处的叶赫河畔 ,有两座古城遗址。这就是四百多年前叱咤风云、称雄一隅的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都城。近年来 ,笔者怀着对扈伦四部兴衰史研究的浓厚兴趣 ,几次考察叶赫古城 ,广泛收集民间传闻 ,查阅仅存史料 ,通过综合分析论证 ,迭获进益。故赘述此文 ,以期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一、骁勇强悍的叶赫部族  叶赫部开始曾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小部落 ,但很快便发展成雄居海西 ,军事力量强大的割据政权 ,成为扈伦四部的部主 ,长期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相抗衡。但由于历史的局限 ,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  相似文献   

17.
明代甘肃镇地跨河西走廊,西控西域,南隔羌戎,下辖十二卫三所,是明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成化时期鞑靼阿罗出、毛里孩诸部侵入河套,延绥、宁夏二镇开始修建边墙,受此影响,弘治十六年依据地形铲崖设险,甘肃镇完成了最早的边墙修建。由于工事简略,此次边墙修建对后世影响不大。正德以后,右翼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青海,加之吐鲁番多次侵袭河西走廊西部,甘肃镇边防压力加大。嘉靖中前期,围绕蒙古各部进出青海的路线,明朝从东起兰州西至嘉峪关陆续修建了横跨河西走廊的边墙体系。嘉靖二十六年,约二千个关隘、营堡、墩台建成,奠定了此后的甘肃镇边墙体系,其中以甘州、肃州地段防守力量最为集中。这一时期形成的边墙体系,直至万历二十六年明朝收复大小松山并于次年修建从古浪至靖虏卫的新边,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甘肃镇边墙是防御线,巩固西北边防,保障农业生产;甘肃镇边墙又是交流线,和平时期汉族与蒙、藏等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人类伟大建筑工程之一,东起河北山海关,西抵甘肃嘉峪关,蜿蜒不断通过五省,号称万里。这座高大雄伟的城壁,横走在高山峻岭的峰顶,碉堡、望台踞险分布,水口、关门因地设置,这样完善的防御工事,即或在建筑技术已很进步的现代,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而在古代却全靠人们的两手来完成,确实说明了我先民创造智慧和劳动能力的伟大。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这一优良传统的象征。但中国北部长城,自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明等十几个朝代,都曾或大或小地修建过,究竟现存砖石筑造的高大长城是哪代的遗留?有人说是秦汉旧址,明朝重修;有人说是明代创修,秦汉长城另在别处。在秦汉长城位置上的争论更  相似文献   

19.
清朝统治者们始终都非常重视对蒙古族等制驭统治政策的经营。他们在认真研究总结历代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经略制驭政策得失的基础上,早在后金政权初创之际,就十分注意按照蒙古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等特点,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蒙政策。其后在实施中经过不断充实、调整、完善,使其成为清朝统治蒙古的主要法规,在有清一代延续近三百年贯彻始终。清朝统治者经历了一百余年时间,才逐渐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大业。为此,他们对蒙古实行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永远不能成为威胁清朝统治地位的北部边患势力,又要通过怀柔笼络蒙古封建主,令其有效地控制蒙古的铁骑劲旅,使其成为清朝统治中国各族人民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进而使蒙古成为清朝帝国北部疆域“不设边防以蒙古为屏藩”的忠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蒙古高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从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曾在这里出没隐现,聚散离合,政权更迭,勃兴衰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史剧。 蒙古族的起源,正是同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蒙古族的民族成份,也颇为复杂。长期以来,中外蒙古史学者对于蒙古族源问题,说法种种,争论未决。若加以综合归纳,其中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是匈奴说、突厥说、吐蕃说、东胡说四种。现就这四种说法,分别述评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