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70年的变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轨迹的梳理总结,运用间断平衡理论的长期视角分析该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1949年到1965年中央集中模式的平衡期、"文革"时期激进变迁模式的间断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集中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渐进平衡新时期。这一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由平衡到短期间断再到长期平衡的演进脉络特征,而且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呈现出较强的吻合性,充分体现了教育、人与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角度,在分析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变迁的基础上,讨论了教育政策制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政策制定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从初创、改革、发展到深化的变迁历程中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工资补助以实物拨付,福利待遇实行统包制;解决工资补助拖欠问题,福利待遇趋向市场化;关注工资补助倾斜力度,福利待遇迈向法制化;工资补助“提标扩面”,福利待遇趋于规范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检视可发现:经济体制与财政投入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政策走向,管理体制变革促进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调整与革新,文化观念转变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由“潜藏”走向“明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呈现出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断裂三种变迁样态。与此同时,“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初始成本与政策过程的“黑箱”现象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在变迁历程中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未来在制定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时应关注政策环境因素,提升政策设计的前瞻性和民主性,在突破路径依赖中寻求政策革新。  相似文献   

4.
新劳动教育政策的颁布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以公共政策规划分析框架为立论依据,以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类属分析为资料分析方法,从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决策、政策方案可行性论证、政策合法性确立五个维度分析我国劳动教育政策从合理性存在到合法性确立的规划过程。发现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确立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综合性判断,劳动教育政策方案设计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性理解,劳动教育政策方案决策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前瞻性把握,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一种基于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实践,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合法性确立是一种基于政策执行依据的重要性倾向,这为推进五育并举和劳动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从教育扶贫与扶智的角度,回顾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对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演进脉络的时代性总结,也是对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防止民族地区“返贫困”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思考。自1984年我国正式提出“教育扶贫”的政策议题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体现了政策的存续和变迁,并历经四个历史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体系。21世纪2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未来接续要在立足于“防贫困”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质量和效益,落实“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质量政策;强调公平与正义,设计“差别原则”的经费投入政策;推进民主与法治,建构“良序善治”的体制政策。最终通过政策体系的协调与互动,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后普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是提升其育人效能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具体目标定位失准、内容育人功能失位、实施方式方法失当、评价标准结构失衡等困境。由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四三四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知、情、意、行”为维度的“一核四维”目标体系;创设具有“真、善、美”三重育人旨趣的内容体系;构建品德与技能统合、身体与心灵融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四合一体”方法体系;建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在的“道术合一”的评价体系,推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调适。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实现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是时代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建设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趋势,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握政策指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新时代劳动观,促使其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外与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它们具有开展这项工作的历史较长;体系健全,职能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数量多,素质较高;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等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以之作为构建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心分析美国劳动市场调节问题。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佳配置均衡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美国政府对劳动市场进行了系统的调节和干预。本文对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1.分析劳动市场不完善性及其矛盾;2.分析调节劳动需求的充分就业政策的形式,调节机制和具体方法;3分析调节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人力政策;4.分析调节劳动交换的劳资关系政策;5.分析调节工资运动的工资,之策;6.分析改善劳动市场运行状态的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7.分析外国劳动力流入的移民政策。对政府政策的分析都涉及到政策形成,基本内容及政策效果评价等问题。政府的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市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可以厘清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转变是时代发展所迫。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呈现为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目标上的普惠性,内容上的系统化,形式上的多样化,立法上的空白性四个方面。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还需进一步回答多元参与权力如何保障,立法难题如何破解,普惠性目标如何实现以及实践性与前瞻性如何化解四个困境。基于此,未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二是加快立法步伐,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加大投入和资源分配,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矛盾;四是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保障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实践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以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成为我国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设教育智库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现实命题。文章从历史的逻辑与制度变迁的逻辑出发,分析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型综合教育科研机构智库职能发挥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教育行政决策体制和教育科研机构自身等三个层面,提出推进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转型为新型教育智库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初创、调整发展、规范成型以及深化推进。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对其分析发现,政治经济体制、教育价值导向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是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因素。在政策变迁中存在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转化以及制度断裂四种现象。此外,由于政府以及高校的理性选择,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还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结合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本文试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历程、交互作用及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基于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政策补贴转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粮食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收益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潜在制度需求,认为粮食直补、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和粮食销售协会都可以使这些主体获取制度收益;而从制度成本视角分析了不同制度主体的潜在制度供给,认为三类制度安排都须付出制度成本。三个制度主体和三类制度安排的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对比关系决定了中国粮食补贴制度变迁的方向为粮食直补,选择的模式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粮食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非均衡再到制度重新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办幼儿园的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运用Nvivo12软件的高频词分析、节点编码以及历史分析法对1978~2022年间中国民办幼儿园相关政策的历史变迁、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办幼儿园相关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的前瞻性和引领效用还需提升;政策未聚焦于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需加快构建民办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民办幼儿园相关政策发展的总体特征呈现为“粗放—规范—精细—专门”,具体层面体现为:政策聚焦重点领域,紧扣发展主题;政策内容具备多元化,趋向精细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凝结发展内生力;管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多项政策协同,增强政策实施外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劳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劳动教育,发挥专业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原则,并结合高职农林类专业实际情况,探讨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聚焦专业劳动教育的开展,系统介绍“一课一地、能劳耦合”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效果,以期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提供实践参考价值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英香港问题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历史性命题。“香港回归”主要基于三大支点:(1)时代支点———近代殖民主义时代是“香港失落”的历史支点,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香港回归”的现实支点;(2)国力支点———香港由“失落”到“回归”的过程,恰恰是中英两国国力对比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是国力天平由倾向英国渐趋倾向中国的过程;(3)“一国两制”政策则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使“香港回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徽州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历史文化信息,是多元主体进行生产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的高度聚合体。以黄山市L村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介入,在类型化主体要素和公共事务的基础上,解析不同历史时期徽州传统村落行动者网络构成及其转译过程,探讨治理共同体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自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徽州传统村落经历了从血缘共同体到政治共同体,再到市场共同体的治理变迁;关键行动者由宗族组织转向县政府,吸引新的行动者加入的同时,推动自身与其他行动者角色的转换。自组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传统文化复兴的内生动力和政策引导、资本推动、多元参与的外源动力联合驱动了徽州传统村落治理共同体变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章程建设是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学史上早有其渊薮.发掘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历史能够为今天大学章程和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启示.回溯历史发现,从清末到民国,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封建性向现代性转型的过程.而从这一转型中我们认识到,我国大学章程的演化是一个中西方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冲突过程,是在一批志在图强中华的改革先驱的推动下实现的,而从根本上影响这一演化或转型的因素则是体制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