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是古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发祥地.有人把西北地区称之为边远地区,这种看法很不科学,因为它既不符合历史地理的情况,也不符合现实地理的情况.陕西省为我国许多朝代建都的地方,陕西与甘肃东部交界地为夏、周、秦三个朝代的发祥地.许多考古资料证明西北各族人民在创造古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石器时代大量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说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经出现.至夏、商、周三代,在长期文化交流中,许多少数民族加入华夏族.秦以西北为根据地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以后,大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说法,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已显示有国家的意义。夏代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中国历史年代,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才是正确纪年的开始,以前的年代不甚确切。那么,夏代年代究应如何断限呢?根据史记夏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说夏“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是四百三十二年,商灭夏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六十二年,当由此上推,得出夏的年代断限。则夏代应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间约五百年左右,距今约四千多年。解放后出土的偃师二里头文化,洛阳王湾出土的文物,根据测定数据,在  相似文献   

3.
论上古时期的方国文化钟仕伦夏、商、周的民族起源虽非一地,夏在夏水、伊、洛流域,但三代同属华夏民族,因此,夏、商、周三代在文化精神上有着相同之处。政治统治、宗教祭祀、艺术创造三位一体的文化模式为夏、商、周三代所共有,只不过“夏礼”经商、周“损益”和革命...  相似文献   

4.
1.在探讨中国早期历史的文明特征及其价值时,张光直先生在《美术、祭祀与神话》 (辽宁教育出版社88年版)一书中很爽快地将夏、商、周三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元来研究,命之为“古代中国”。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最早的文明硕果——青铜文化。透过青铜制品闪烁出的灿烂光华人们会在艺术精品的迷人的光芒中体察到古代中国的社会是怎样的结构,怎样的性质。以张先生的看法,在古代中国,“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夏文化问题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据文献记载,夏代的历史纪年约为公元前21—前16世纪。关于夏代的历史情况,文献记载的不多,这就有待于考古工作进行比较广泛的考古发掘,以获取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物质资料,充实夏代的历史。对于夏代的物质文化,目前可以说已经被揭露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已经知道的古文化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使我们认识和确定哪一个文化是属于夏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夏部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山西一带。尤其是颖水及伊、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主体文化的儒学,是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制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的,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将其定为官方哲学而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东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文化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起源的古老性;发展的连续性;形式的多元性。同时,河东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地上、地下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供佐证。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对于我们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考古界,对夏文化、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以及稍后的早商文化.正在进行积极的探讨。这对进一步确定夏代的历史地位,复原夏代、先商和早商时代的社会生活;研究我国历史上原始公社的解体,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什么是夏文化,什么是先商文化,什么是早商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尚有争论的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汉代社会对河东地区中条山一带的铜矿进行大规模开采,在此基础上,河东的铜器铸造业兴盛,产品既供应本地,也销往关中以及河北地区,为官府及贵族所青睐。在汉代的铜产业链条中,河东本地侧重于铸造生活类铜器,并且担负着开采、冶炼的重任,为河内、河南的铜兵器生产提供原料。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得益于先秦时期河东铜矿长久的开采历史,其次得益于东周时期铜矿石冶炼新技术的引入。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前期三河地区的粮食生产秦明君三河指河北、河南、河东三道所在的淮河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来已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隋末战乱使得三河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恢复,经过唐政府...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人们都把中原地区视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认为黄河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这个传统观念遇到了挑战。仰韶、大汶口,龙山,河姆渡,良渚等一大批史前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而真实的史前世界。特别是代表我国史前文化最高水平的龙山文化的问世,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源头有了一个新的解释。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从大量的地下文物得到证实,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夏、商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夏文化概念如何表述?考古界、史学界的传统观点都认为,夏文化就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正确的说法应为,夏文化是原始社会时期姒姓氏族、夏王朝时期姒姓部族和其他同盟的异姓部族,以及商代初期被征服的夏代各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具体说来,可分为先夏文化、夏代文化,商初夏代遗民文化三部分,三者缺少任何一者,都不是完整的夏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4.
当前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政治权力变迁格局中,宗族处于弱化地位。这种情况从历史原因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一个“有国家的社会”,它区别于“无国家的社会”,“国家”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宗族因缺乏整合社会的功能而无法走入国家的体制之内,国家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和巨大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黄河、汾河孕育的河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基和核心之一。河汾文化主要包括河东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和河汾主体文化。它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根基。根据河汾文化的分布特点,可将山西全境划分为:河东根祖文化旅游带、黄河河域文化旅游带、晋商文化旅游带、汾河河域文化旅游带、五台山恒山宗教文化旅游带、雁门大同历史文化旅游带、太行历史风光文化旅游带。要把山西建成旅游文化、经济大省,必须作深度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宗族弱化"的历史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政治权力变迁格局中,宗族处于弱化地位。这种情况从历史原因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一个“有国家的社会”,它区别于“无国家的社会”,“国家”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宗族因缺乏整合社会的功能而无法走入国家的体制之内,国家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和巨大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收河南地以后,在今晋陕蒙交界黄河一带置西河郡,下辖36个县。对于其属县治城位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其中位于河西地区有12个县,河东地区有8个县,其余16个县未标注。然而,结合新的考古发现考证,西河郡位于河西地区的属县实应有23个,且多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上古史上,包含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支文化的龙山时代,处在一个氏族公社解体、阶级与国家产生的重要变革时期,从而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分布于黄淮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是龙山时代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因有着无与伦比的制陶术而著称于世的龙山先民们,以其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