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如皋县长等伪职).若摈弃成见,“不以其过没其功”,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戏学”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其“戏学”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从业动机、场上表演、观众心理、编剧原则、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专用以学戏者”.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  相似文献   

2.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是在“曲”遭鄙视、曲学萧条的背 景下起步的。奠基人为王国维和吴梅。其采用的文献学、历史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具有世纪性的影响。三、四十年代的元曲研究,在文献整理上成绩颇 丰,戏曲学与散曲学分域渐明,各成专学。诸学者在曲史、曲体、艺术流派与风格、戏曲的 场上形态等方面多有论述。五、六十年代,在研究的视野、角度上有所开拓,具体研究则多 受时行政治观念的影响。80年代以后,在反思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新老学者在学术观念与 研究领域、学术方式与研究内容上均有所更新、拓展和前进,根本趋势则在呼应世纪初的纯 学术理想,回归学术研究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30篇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课程论文和30篇管理学国际期刊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探究研究生与专家文献综述写作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语步方面,与专家相比,研究生在语步3“确立研究地位”和语步4“占据研究地位”方面明显不足;2)在各语步写作策略方面,研究生在策略使用及策略多样性上低于专家;3)在科学思维方面,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分析”与“评论”出现频次比较高,较少呈现“总结”“确立研究立场”“分类”和“比较”;4)文献综述写作的体裁结构与科学思维有着交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术独立”、“思想贵创”、“科学归纳”、“朴学文体”,可视为梁氏治学的四大特征,分别构成梁氏“现代学统”的整体构架。它是近代人文背景下的一次巨大的学术观念变革。但当我们将梁氏的学术研究置放于20世纪初,学术界普遍受欧关科学主义以及巴黎学派汉学之影响的大背景下,也显示出梁氏治学的某种不足。至于他本人所独具的那种擅长舆论鼓动的热情与办报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治学。梁氏是一位在晚清掀起“思想界之飓风”的著名人物。他的学术研究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吏上.粱氏以其先知先觉者的身份与过人的天赋和创造力.确曾贡献出超逾特定时代的精神财富与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元明两代的诗文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甚至有度越戏曲、小说研究之势,这是古代文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文献整理方面,《全元词》《全元文》《全元诗》《全明词》及其补编相继问世,《全明诗》《全明文》的整理也取得初步成果;元明两代的诗文研究逐渐升温,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著作将其纳入研究视野,承认其文学价值,诗歌研究相对深入,文章研究相对薄弱,词学研究与诗论研究有较大进展。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提高文献整理水平,拓宽研究范围,深挖大作家,拓宽对中小作家研究的边界,突出“文学本位”意识,加强艺术研究,注重文史哲结合,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出版文献类、研究类集成性著作。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众多的戏曲研究者中,王季思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位。王季思对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贡献与深远影响,不仅集中体现在他对《西厢记》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为20世纪戏曲研究学术力量的培养与整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上。他亲历了20世纪戏曲研究的发展与变化的完整过程,从学术理念到学术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季思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曲研究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因侨而易:侨易学之新视角
  侨易学是最近几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隽博士综合中、西方哲学思想所提出的一套学术观念②。一直以来,叶隽博士都专注于西方与东方在文化、学术、哲学等方面的接触及融合等课题③。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侨易学这样一种治学的思路。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侨”致“易”,其中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创生。其思路则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观念、理论、方法的整体形成,通过实证性的可操作性,来考察具有关键性的文化、思想、精神的具体形成问题(尤其是创生)①。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学术研究都以“中国”为中心,将问题的中心点定位于“中国”。然而,仅以此作为理论探讨的出发点,未免局限了一国学术的气象。中国现代学术之规模确立与范式成型,必须以世界为胸怀,不分畛域,将世界文明史的整体进程作为自身治学的客观对象②。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开始将自身研究放于世界范围,用变创的角度来思考,而侨易学正是其中的一种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学术往来     
为了促进国内外学者、专家、各专业工作者同我校教师之间在治学方面相互交流情况,增进了解,或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发表见解,我们从本期起增辟“学术往来”一栏,欢迎大家踊跃提供有关稿件。  相似文献   

11.
以平实见精神以稳健求创新──黄楠森教授的治学之道与学术成就“文如其人”、“朴实无华”——用这两句格言,来形容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黄楠森教授的为人与治学之道,也许是再恰当不过了。以平实见精神,以稳健求创新,正是他的学术风格。新中国建国之前的近30年间,黄...  相似文献   

12.
焦循是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于易学研究成就卓著。本文以焦循“易学三书”为依据,就儒学影响、学术师承和家学传统等方面对其易学渊源和成因进行探讨,指出焦循勇于怀疑、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是他成为易学名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书林》杂志曾请章培恒先生题一句他的治学座右铭,他题了四个字:勤以补拙。这不仅是谦虚,更是他治学的切身体验。他常常对研究生们说,作为在解放后得到培养的文史研究者,可庆幸的是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就学术根基与素养来说,我们却不如前辈的优秀学者,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一个“勤”字,要勤读书、勤思索、勤查检,以弥补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数学大师,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和多变复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痛不幸逝世。  相似文献   

15.
鲍立云  卢敦良 《新天地》2011,(7):104-105
“适应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他强调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本文先从理论层面构建了“适应性”教学模式,研究了“适应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具体表现为:课前阶段实施教学对象、目标、内容、作业设计等分阶梯,便于老师了解学情、着眼差异、精心备课,进而呼唤学生热情。课堂教学阶段从关注年龄特征,创设趣味情境;阶梯设置问题,驱动思维发展;重视多维评价,鼓励个性解读;关注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方案等方面实现基础辅导、阶梯推进、极限发展的“递进教学”设想。学习评价实施分阶梯的课堂学习、作业和单元检测评价。“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操作层面,通过组织讨论,制定出台了“四个有效”指导意见;全员发动,深入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丰富活动,有效实施了“适应性”教学。大量的实践证明,“适应性”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教学均衡的有效手段,是落实科学提质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高峰。他提出的“三美”说,对戏曲本质及功能的看法相当全面,兼顾到戏曲的真善美三个方面,突出了戏曲的审美特点,可视为李渔对戏曲的总观点。他将结构列为剧本的基础,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是他戏曲美学的主体。同时,他对戏曲语言有独到见解,十分强调戏曲剧本的表演性,要求创作戏本时充满“机趣”,多为导演与观众“设身处地”。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者怀特和纽琳最近揭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有失偏颇:纽琳只偏重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这一角度,而怀特则把个人和共同体看作对立的概念,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洞察。事实上,华氏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在较为宽广的语境中展开。虽然华氏并没有用过“情感结构”这一术语,但是他的有关思考跟发明这一术语的威廉斯可谓不谋而合:在威氏那里,情感结构意味着一种“深度共同体”,而只有在这深度共同体中,“沟通才成为可能”;华氏在想象共同体时所关注的也恰恰是怎样使上述沟通成为可能,因而他心目中的共同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度共同体。华氏的诗歌还让人想起艾略特。后者直接把共同体的命运跟对待死者等陌生人的态度联系在了一起,而华氏早于艾氏一百多年就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给予了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善联想、重联系是钱钟书治学的特点。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是与他深谙和擅长辩证法分不开的。务实、求同、思变是钱的作风,也是“中国辩证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李渔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等,在明清文坛堪称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大名士。他以曲家名世,可与孔尚任、洪异并列为清代戏曲的代表人物;所创作戏曲据载有“内外八种”和“前后八种”,共计十六种;这些戏曲结构精巧,关目灵动,适合舞台搬演,历来备受推崇。李渔的小说成就亦不容忽视,构思精巧,语言诙谐,反映社会生活面也较广,孙楷第先生称之“差不多都是戛戛独造,不拾他人牙慧之作”,“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风趣,绝无重复相似的毛病”。  相似文献   

20.
[编者语]为了使学者们有一个聚会交流沟通的场合,本刊自1996年年初起,联合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发展研究院,就国内国际各种现实问题举行双月学术沙龙。96年共举办六次,每次学术沙龙的成果都以笔谈、论文、综述等方式发表在本刊上。学术沙龙得到学者什帕勺欢迎和支持,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发表的成果有些已被转载摘引,本刊编辑部在此谨致谢意u本期发表的是96年第五次学术沙龙的成果,主题是“新世纪的学术发展与青年学者的历史使命”。与会者均是复旦文科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他什1有的审视和展望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过去、现状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