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狭义上的庭审录音录像是指人民法院内部对于庭审活动制作的录音录像。庭审录音录像不同于讯问录音录像和庭审直播。在三大诉讼中,庭审录音录像不仅仅是庭审笔录的辅助性材料,而且具有独立的证据地位。庭审录音录像并不当然为视听资料证据,具体的证据种类由其证据功能而定。当庭审录音录像和庭审笔录发生冲突时,应以庭审录音录像为准。庭审录音录像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与庭审笔录共同起着记录庭审过程、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但并不能取代庭审笔录。  相似文献   

2.
庭前会议的程序性效力包括庭前会议自身的效力和庭前会议的诉讼性程序效力。庭前会议自身的程序性效力是指庭前会议本身在诉讼法或者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以及庭前会议与庭审程序之间的关系和庭前会议所形成的决议或者笔录对庭前会议参与各方的法律约束力。确定庭前会议的法律约束力,是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的有效途径。庭前会议的效力应当通过笔录形式予以确认,经过笔录所确认的诉讼活动和诉讼行为对诉讼过程中各方参与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庭前会议是庭审准备程序的一部分,不具有程序开启和阻断功能,是某些案件的必经程序。庭前会议对庭审程序类型具有一定的决定力,对庭审程序具有繁简过滤的功能,对庭审程序具有补充性。  相似文献   

3.
从立法角度看,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还并不完善,从审判实践来看,也存在诸多弊端。这对我国现行庭审方式改革极为不利。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剖析,提出必须在我国刑事审判制度中建立完善的直接言词原则,审判部门也必须全面贯彻该原则,以此推动我国庭审方式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该制度要求"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然而,对听证笔录应当包括哪些记裁事项及对记录质量的要求如何,《行政许可法》没有明确规定。由于上住法对听证记录权没有明确规定,该立法疏漏造成众多下位法对此方面的规定不尽一致;更为重要地,它间接地赋予听证记录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影响了行政许可听证的实效。文章从规范和控制听证记录权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内外行政听证笔录记载事项有关规定,总结有关行政规章中听证笔录记载事项的规定,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笔录记载事项,从而更好地落实"案卷排他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庭审录音录像制度与庭审直播制度在性质定位、技术操作以及对时间的具体要求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当前,建构在诉讼程序框架中的庭审录音录像制度,其功能性价值主要表现为还原庭审面貌以及监督庭审活动。同时,从证据学角度来看,庭审录音录像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技术性资料,而是有着独特证明内涵的视听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6.
庭审中心主义改革是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现庭审实质化,为推进审判中心主义改革奠定基础。确立和落实直接言词原则是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审判阶段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直接言词原则在中国立法上有间接体现,但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与直接言词原则相违背以及不完全吻合之处。因此,应调整案卷笔录的诉讼地位,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坚持和完善主审法官责任制,明确集中、连续审理原则,以使直接言词原则在中国尽快确立并得到贯彻。  相似文献   

7.
辨认是一项常用的侦查措施,辨认结论也常常被法官直接采信而成为定案的重要根据,但在实践中往往过分夸大辨认结论的可靠性,而不去质疑其可靠性,这种拿来就用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目前我国的辨认程序仍然不够完善,还难以真正保证辨认结论的证明力.本文针对辨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用程序的眼光分析辨认程序,从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辨认笔录的制作和法官对辨认结论的采信等三个方面对辨认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技术制作"一直是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技术制作有过论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技术制作活动是一个从潜能到实现的运动过程,"自然""人""善"是技术制作活动中的基本要素。"自然"提供质料和载体,支撑并干扰着技术制作活动;"人"通过灵魂提取形式,对技术制作活动程序进行构思设计和操作执行;"善"赋予技术制作活动本身以"目标",使技术制作更加精湛、巧妙和智慧,同时也使技术获得了伦理品质。亚里士多德关于"善"对技术的指引的思想,对今天的现代技术也仍然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司法领域,“互联网+”的出现契合了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刑事司法无法自我隔离于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从技术先进性、成本经济性、目的正当性的角度出发,引进信息技术运用于刑事案件在线庭审是司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制于庭审样态与庭审规则的限制,刑事案件在线庭审仍蕴含诸多风险,影响庭审实质化的实现。面对信息技术与刑事司法的深度融合,通过重新诠释传统诉讼原则,细化在线庭审规则,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力求在技术变革与审判传统、审判公正与审判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刑事案件在线庭审的高效与规范。  相似文献   

10.
勘验笔录与书证都是以书面形式、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作为判断事实的根据实质上是以观察物证所得的结果为证据,而通过观察所得的结果其实属于勘验的范畴。因此,我国立法虽然将勘验笔录作为独立证据,但存在将其归入物证、书证的争论。本文从理论研究、立法技术、历史因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对勘验笔录证据地位产生争议的原因,对争议的内容进行了评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它的独立证据地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讯问笔录的概念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讯问笔录不在刑事诉讼法规定七种证据之内,但它在司法实践中又作为证据使用.讯问笔录具有综合性,不仅有书证的特性,而且有言词证据的特性.影响讯问笔录的证明力有哪些因素,如何提高讯问笔录的制作质量与证明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以上基础问题缺少足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讯问笔录的概念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讯问笔录不在刑事诉讼法规定七种证据之内,但它在司法实践中又作为证据使用.讯问笔录具有综合性,不仅有书证的特性,而且有言词证据的特性.影响讯问笔录的证明力有哪些因素,如何提高讯问笔录的制作质量与证明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以上基础问题缺少足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证人证言的特征和属性分析,证人证言的基本表现形式应当是口 头证言。但是不难看到:在我国,口头证言不仅在法律上的规定模棱两可,而且实践中因书面证言盛行处境艰难。这种状况导致庭审方式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证人证言的形式亟待规范。从庭审改革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国外对于口头证言和书面证言的普遍做法,主张应当在诉讼法或证据法中明确规定口证原则,并严格限制书面证言的运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刑事庭审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刑诉法列入立法规划,其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庭审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对庭审方式的改革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目前司法界、法学理论界对此讨论比较热烈,意见分歧也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司法实践总结将是这次改...  相似文献   

15.
浅谈文风对档案的影响胡珍文风是文章、报告、讲演等文学材料在语言文字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文风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存在与参与交流的特有气质。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以文件信息材料为形式,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或以原始文件,或以历史笔录状态出现的原...  相似文献   

16.
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证人发问规则的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度层面上,我国证人发问规则存在配套制度缺位、逻辑不自洽问题;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庭审证言的地位及处理庭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建议在比较英美法系交叉询问制度与大陆法系发问规则的基础上,对我国交叉询问规则进行本土化调整,提升庭审发问规则逻辑自洽性,增加控辩证人区分,允许有条件的诱导式发问;在发问规则配套制度上,厘清证言笔录与当庭证言的关系,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分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确立了刑事庭审中在线证据调查的限度适用模式,但因国家刑罚权实施的审慎性,其适用范围的适度延展存在争议。通过多维度正当性论证可知,刑事庭审中适用在线证据调查具有较为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有助于推进司法资源的合理布局,对消除诉讼资源揭示案件事实的消极影响具有良好功用。刑事庭审在线证据调查的拓展适用可能在一定程度对司法公正产生冲击,但可通过适度规范与限定其适用的案件范围、权力(权利)配置和救济方式予以防范。在信息化时代,适度延展刑事庭审中在线证据调查的适用范围,对于发挥司法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示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前期制作和现场示证。前期制作包括扫描、采集、装入证据项;组织编辑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内容,形成清晰、完整、有力的证据锁链。现场法庭示证是多媒体示证前期各项工作在庭审中的一次检阅,也是决定庭审效果的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举证和质证,大屏幕都会同步展示出相应内容;审判人员、辩护人、旁听人员听看结合,对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罪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多媒体示证.增加了诉讼透明度,使举证快速流畅、条理清晰,丰富了庭审举证手段,提高了举证效率,加强了法制宣传,促进司法公正,是庭审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话语转述是刑事庭审互动中高频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庭审互动中庭审参与者运用转述话语的过程也是话语角色构建的过程。以劳荣枝案的庭审话语为语料,以言据性和话语角色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刑事庭审互动中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动因和公诉人如何通过转述他人话语构建不同的话语角色以实现自己的话语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原因在于提供公正、可靠和权威的证据来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公诉人在使用转述话语过程中构建了报道者、传声筒和发言人三个话语角色并实现了以下功能:以更权威的方式揭露被告人话语前后的矛盾;强调整个案件的重点;增加自己所述话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证人不出庭、并代之以庭外证言笔录证明案件事实,经过了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两重逻辑转变:在立法中,从出庭作证为原则、使用庭外证言笔录为例外,转变为"同等对待"两种方式;在司法中,从两种方式的"同等对待"发展到使用庭外证言笔录为原则、出庭作证为例外。在这种逻辑演变过程中,蕴含着立法、理论基础、诉讼主体的利益需求和博弈等多方面原因,它们是下一步的改革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