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持续动荡和战乱频仍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国家编户为了生存的需要而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以求得庇护,使得城市的粮食供应遭遇很大困难。粮食安全成为关乎一个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政权根据当时的实际,纷纷制定自己的粮食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满足京都和地方城市的粮食供应。  相似文献   

2.
流动商贩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将长期存在,完全取缔或者完全放任自由都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兼顾流动商贩的生存权、城市居民的便利以及城市市容。外国政府对于城市流动摊贩的一些管理经验如登记制、温和执法、组织临时市场等可以为我国的城市管理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宽严有度、疏堵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应是我国政府管理城市流动商贩的合理态度,城市管理者应当有条件地对流动商贩开禁,依法管理,分区域、分时段管理,做好引导服务,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流动商贩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3.
志愿组织参与城市管理既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复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也是志愿组织行使社会权力的重要表现。在大力倡导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宁波市城管义工协会以“政府关注、社会急需”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各异的志愿活动,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互动的桥梁,为探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本文以宁波市城管义工协会为个案,从领导架构、组织网络、岗位设置、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剖析城管义工协会的运作模式,考察城管义工协会的运行成效,进而反思其蕴含的问题;最后从强化志愿者的权利意识、拓宽公共参与渠道、健全志愿组织培训机制、推进志愿组织内部建设以及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等维度提出促进志愿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构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当代的城市格局,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复杂系统。流动性、不确定性、差异性成为了当代城市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在城市的功能、区域的划分不断完善的今天,由于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居住分布、功能布局等诸多领域"边界的日益模糊"已经相当明显,成为了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捕捉当代城市协同结构的自组织有序形态,并找寻出规划者与居住者之间正向的反馈机制,就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必须深入思考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程度,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阶段都必然出现城市流动摊贩数量剧增的问题,而城市流动摊贩这一群体,多由就业弱势群体组成,他们自救式的谋生方式需要公共行政机关的政策倾斜,使其生存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城市流动摊贩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又必须要公共行政机关进行规制,突显公共行政权力的效能。如何在权利与权力的矛盾旋涡中探寻国外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有价值的经验,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聚落考古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项全新探索,它的潜力在于能够根据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演变的轨迹。因此,从狩猎采集的游群向国家的演进,可以从社群栖居方式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中,城市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早期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靠考古学来了解。而聚落形态研究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落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当今国际学界研究的视野和成果,结合中国案例的探讨来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聚落形态和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从上海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可以总结出两种思路:一种是行政放权和分权的思路,管理重心下移,赋权予街道;另一种是技术治理的思路,倡导开放共享、整合协同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条块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但是,城市社区体制改革面临着向上的瓶颈制约和原有的体制障碍.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的培育、行政协同机制的完善、社会力量的整合,对于未来城市社区体制的完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 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的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城市社区的管理,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但这种管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型管理模式。因此,实行城市社区管理,首先在观念上要更新,而这种观念更新,就是要更新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要时刻牢记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的办事机构,更不是基层政府的“腿”。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本身存在缺陷,各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面临一些难以突破的障碍和难题,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足、体制创新的方法不多.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找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失范形成的动力机制,探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控制系统的内部反馈机制,更好地理解行政执法失范形成的原因,探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的政策作用机制与行为的制约机制,以便于让决策者设计更为有效的政策与采取更为合理的措施来防止行政执法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性骚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性骚扰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却存在颇多争议。由于其起源于性别歧视,因而被许多国家定义为性别歧视的一种加以规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性骚扰现象的复杂,如何定性能更好地保护被骚扰者的权利已引发很多探讨。本文将性骚扰定性为侵权行为,以为其规制创造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安徽东部T村,向城市流动的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二元化,流动导致了乡土社会双重二元化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格局中,农民经受着既非市民亦非农民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对未来预期的高不确定性。对城市和乡村的不确定预期,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通过不断的流动来增加保障。不确定性造成农民发展风险和成本的提高,同时也可能引发农民重复投资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内卷化"可以指一种现象,也可以指一种机理。文中认为其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机理,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一旦定型于这种机理,就会陷入诺斯所说的"锁定"状态,进入恶性的路径依赖,任何从内部的制度创新都成为不可能。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本来是市场转型时一种过渡性身份,但现在却出现身份逐渐凝固化的发展趋势。在其职业劳动生涯中,由农村流到城市务工时,其职业流动是一种上升流动;而由城市再回流到农村务农,则是一种向下流动。通过尝试用内卷化理论描述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农民工阶层内卷化的机制以及消除这种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由于婚姻迁移而导致的集体成员身份变化,在再次产权界定中,她们的土地权利面临不确定性。目前保障妇女土地权利的机制,包含了法律、村社集体土地制度安排及妇女个人行为等方面。在目前制度背景下,各种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弱化了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保障力度,为此,提出了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肇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入手,试图寻找影响和主导肇庆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肇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外部空间环境以及内部运行2个层次,提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问责"是通过普通公民或者公民社会组织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来实施问责的方式,以公共参与推动社会问责是实现政治问责的有效途径。广州市恩宁路改造案例说明,虽然公共参与的机制仍未实现制度化和常规化,还未达致国家与社会协作式的公共参与状态,但是,公共议题的提出、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以及政府对公共参与的逐渐回应,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相对良性的互动,从而较为有效地实现了社会问责。在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中,这种以公共参与为基础的社会问责逐步成为可能,彰显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制约了国家的权力,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空间与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华 《东方论坛》2009,(4):121-126
城市的文化空间同气候、地理、经济、政治等条件一样,对于城市成长及其风格形成,以及其在区域文化中的地位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还是一种创造力量,形塑了城市的风格和社会生活。民国时期的青岛,海水浴场、影戏院、跳舞厅等大众娱乐场所以及观象台、水族馆等海洋科学活动空间,得到了充分拓展,渐渐渗透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构筑起了一个多元、宽松有序、充满生机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一方面维持着城市精神生活的平衡和多元的生活形态,一方面创造着城市的季节性、摩登性和海洋性风格,并带来了一种鲜明的注重个人体验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特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五"期间洛阳工业区的建设没有围绕旧城向四周扩张,而是"撇开老城建新城"。这种空间形态的形成对洛阳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影响深刻:方形空间结构的打破意味着城市功能与社会的转型;带状城市的形成产生了风格迥异相对独立的两个城区,市中心的城中村和军营现象影响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辨析宪法(宪政)与民事权利、商事权利(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从价值、逻辑层面展开,也可以把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解说的依据.对于西方宪政(宪法)的发展而言,中世纪城市的复兴与城市的治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历史性地描述中世纪城市宪政的形成与商人追求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宪政(宪法)与民商法之间的关系便具有了一定的经验性意义.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与城市的治理来看,职业商人对商事自由的需求是中世纪城市宪政形成的基础性原因,职业商人所使用的工具则包括在商人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主导下所形成的商人法、商事组织的构造与管理能力以及根源于西方历史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能力,而商人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得以展示与发挥的空间则是中世纪的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角度浅析新闻心理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典型的符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符号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 :传者对新闻讯息的编码过程和受众的译码过程。由于传者主体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而带来的编码的不确定性 ,以及受众主体因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带来的译码的主观解释性 ,造成了新闻传受的不对等性。尽量消除这种不对等性 ,要求传者和受者通过相互作用 ,最终达到双方对新闻符号代码的一种“动态中的平衡” ,同时 ,它也需要建立合理的传受心理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城市是与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形态,它以学习型组织为细胞。以城市为主体,在各类社会组织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型组织,并使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系统整合,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组织的素质,是一个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与持续学习和创新、在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积聚上的重要作用,使之融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攀升,是学习型城市功能形态建设的主要立足点。城市区域内的各类组织应以学习型组织建设带动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参与学习型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