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要求。从整体性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完整把握教学目标、合理构建教学体系、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应着重从确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本科四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深入理解四门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目前,思政课建设正在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根本性要求,首先需要从理论、价值、现实和实践四个维度厘清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需要依托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正确分析困境,从考核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主体等维度加以协同推进。把握与审视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四个维度,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更加深刻认识内涵式发展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凝练本硕博一体化八方面内涵;形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顶端需求为目标,系统优化设计学科方向与专业基础相适应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建立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3+X”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激励学科和科研优势资源投入本科生培养的内生动力机制;立足服务国家科研育人,创建了以重大项目研究需求为导向的强化研究生素质与能力贯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思政新时代教育理念背景下,针对当前本硕博贯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尊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才个性化成长规律及基础性、连贯性和层次性的课程一体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3+1+1+X”本硕博贯通的动态分流弹性培养模式。基于此模式,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课程体系。这种弹性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要素,其兼任辅导员工作,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诉求。面对人员缺乏、素质堪忧、意愿不一等现实难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典型引领、循序渐进、充分保障”的原则,稳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运用系统和整体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推进思政课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协同聚合融合的理论逻辑,坚持思政课一体化纵向深化、横向协同、循序渐进的逻辑进路。坚持实践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同向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协作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融通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这一系统的关键构成和工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在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视域下,急需建立并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包括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选聘任用一体化机制、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考核评价一体化机制、组织保障一体化机制。通过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大课”“实践大课”“人生大课”,是以“铸魂育人”为价值导向,以“社会现实”为实践观照,以“教学创新”为关键手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动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需求脱节、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发展割裂、教学场景与学生生活世界脱离、协同育人乏力等问题。突破以上困境,需要高校聚焦队伍建设,找准教学规律,搭建协同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是新时代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建设方面构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改革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构建制度体系与机制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背景下,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法治教育内容一体化成效显著,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但仍存在从客观条件到主观建制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循序渐进、立足全局的基本原则,聚焦时代背景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在纵横贯通的教材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是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够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立德树人理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构建思政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建设,立足“三全育人”角度,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具体价值与现实困境,构建了“123”实践教学体系,为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三北”工程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三北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的现实需要和培养新时代高校好青年的有效之举。文章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探讨“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两者都具备塑造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明晰二者的内在关联,又能为思政课教师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参考。对此,本文紧扣融入,探究两者融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深度融合的举措,即找寻两者融合的契合点,拓宽伟大建党精神在教学中的知识面,构建“学校主导”“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践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7.
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表征,构建亲和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关于如何评价亲和力的提升效果,当前研究付之阙如,现有的评价体系也不适切。借用产品设计领域中用户体验评价的新范式,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在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上必要且可行。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依据第四代评价理论,突出高校思政课特殊性,研究发现“预期”“场景”“交互”“文化”“价值”和“情感”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数年实践验证和论证,基于六大要素构建起包括需求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保障措施的评价体系,采用跟踪调研、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开展思政课亲和力建设和评价的六大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思政课”对新时代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新方位新样态提出了建设要求,进行了排兵布阵,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效能提升提供了实践导向。善用“大思政课”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大思政课”所承担的讲清使命担当、讲好人民伟力、讲透学科理论等方面的多维内涵。当前,“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课程要素协同发力不足、思政课体系协同优化力度不够、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新时期,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整体构建教学内容,健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打造“大思政课”多元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进行思想引领、行为塑造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是实现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从前提和过程来看,“四史”教育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是重要的理念基础与行动策略。只有运用精准思维对融入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与把握,对融入资源进行精准透视与解读,才能确保“四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前提保障。而在融入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体系和相关主体的衔接匹配与合作联动,是保证“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行动策略。即要努力做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各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科专家、辅导员、管理者、学生、校外实践导师等校内外多元主体的沟通、合作、联动。  相似文献   

20.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实践协同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新主题,通过“德技并修”消除“知行脱节”问题、“育训结合”化解校企合作的“壁炉效应”问题,“大思政课”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型(三课堂体系+三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大思政课体系),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效匹配,建立“四联四通”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