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理气论”在刘宗周思想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之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作为明末儒学的殿军,面对王学末流“任心率性而行”,几近于禅的严峻现实,刘氏将“一气流行”为内涵的理气论贯通于心性论,使主体性范畴更具客观必然之特质,以贞定、收束和提升心性论的本体地位。一、阳明心学主体性范畴对客观范畴的消解作为宇宙论的基本范畴,“理气”以及与其直接关联的“道器”、“太极阴阳”等,在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那里基本上是被用来描述和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构筑气、理本体论哲…  相似文献   

2.
高攀龙(1592—1626)是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和领袖之一,学宗程朱理学与之同时代的刘宗周(1578—1645)则追踪心学,是蕺山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当时都有相当声誉和影响,学者并称高刘。在朝时,反对奄党专权,声气相援,关系密切。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同有异,各有自己学派的特色。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一下这两位学者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率着大队车骑、随从,由咸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巡行。当他走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像以前几次巡行一样,在山上刻石留念。在这块会稽刻石中,除一般颂扬秦始皇的文词外,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4.
略论徐锡麟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革命活动家,著名的革命烈土,在安庆起义中,“他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5.
陶孟和(1888~1960),原名陶履恭,祖籍浙江绍兴,生长于天津.他是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曾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最终获伦敦大学科学学士学位.在留英期间,与梁宇皋用英文合著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在晚年所作的《浙东学术》篇中 ,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归于浙东学派。他所梳理出来的浙东学派源自陆九渊、王阳明 ,经晚明刘宗周 ( 戢艹 山 )传至清初黄宗羲 (梨洲 ) ,梨洲下开万氏弟兄 (斯大 ,斯同 )、全祖望 (木射山 )的经史之学。这与他在 1777年所作的《朱、陆》篇勾勒出来的朱子的学术谱系形成了一种对衬。从学术史来看 ,这两个谱系中 ,宋代有朱(熹 )、陆 (九渊 ) ,清初有顾 (亭林 )、黄 (梨洲 ) ,至清中叶则隐含为戴 (东原 )、章 (实斋 ) ,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表现出章氏本人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自负。而在乾嘉考证之学盛行时 ,章学诚在…  相似文献   

7.
刘宗周的理学"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了朱学与王学,朱子与王阳明都对刘宗周蕺山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刘宗周与朱子学的关系目前学界却少有涉及。刘宗周对于朱子学的接受与他的老师许孚远有关。许孚远越到晚年越倾向于朱子学,而刘宗周师事于他正好是在其晚年。许孚远在"天理人欲之辨"、"主敬"以及《大学》学上的朱学倾向对刘宗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养利 《快乐青春》2009,(10):10-11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从小聪颖勤奋,12岁时,跟随寿镜吾老师在三味书屋读书,在那里一读就是5年。  相似文献   

9.
一、周去非和他写作《岭外代答》的 缘由 《岭外代答》(以下称《代答》)的作者周去非,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出生于累世名绅之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任绍兴通判,之后仕宦岭南,任广南西路(治静江府即今桂林市)通判,掌管州府公事及  相似文献   

10.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他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即位于南京,迄至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八日清兵攻陷南京,整整当了一年偏安江左的皇帝,即沦为亡国之君。继而,又整整当了一年清廷的阶下囚。于次年(1646年)五月,被杀于北京宣武门。  相似文献   

11.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12.
南宋知名艺术家、词人杨缵,<宋史>、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杨氏小传因属草创,故不甚完备,兹予辑补.要点有:缵本洪氏,原籍饶州鄱阳县(今属江西).宁宗杨后侄杨石之子早天.遂祝为嗣.曾通判安吉州(今浙江湖州一带).又知安吉州.理宗绍定六年(1233)四月后,阶官已至朝请郎.仕至司农寺卿、知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一带)、兼两浙东路安抚使.度宗咸淳三年(1267)卒.赠少师.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是我国继刘知几之后的又一位颇有建树的史学理论家。自从“五四”运动之后,胡适提倡研究章氏的吏学理论,人们对其理论评价越来越高。本文根据自己学习章学诚著作的体会,谈一谈对章氏“史德”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14.
一朱庆澜,字子桥,浙江绍兴人,1874年生。早年他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斗争,后任黑龙江省督军、广东省省长、哈尔滨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1926年后,他一直从事社会福利事业。朱庆澜与东北军政商学各界和南京政府各要员均有联系,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威望。  相似文献   

15.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可简称《增韵》,毛晃、毛居正撰.《宋史》无毛氏父子传.毛氏浙江江山人.《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有毛晃传略: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据今浙江省江山市文史馆毛永国先生考证,沙堤,现属华峰乡沙村.毛晃大约生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绍兴21年(公元1151)进士,第二年即开始撰写《增韵》.十年后,即绍兴32年(公元1162)书成,作《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以下简称《表》).《增韵》呈上后,若石沉大海.晚年居家,在沙堤创办“高斋书院”.他的书稿曾在朋友间流传.其子毛居正为之校正并重增.到宁宗嘉定16年(公元1223),才刊印问世.魏了翁为之作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响,趋简厌烦,故校其始著,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毛晃另有《禹贡指南》一书.  相似文献   

16.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08,29(4):98-102
明末大儒刘宗周一生创作了不少诗文辞赋,但其辞章之学历来湮没不彰,学界少有人关注.实际上,刘宗周的辞章修养十分丰厚,尤其是他的骚体赋创作成绩显著,至少在明代辞赋史上应占据一席之位.与其倡明正学、济世拯民的儒学宗旨相一致.刘宗周的骚体赋创作通过反映明末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哀时悯世、肃正人心的强烈愿望.其文内充而外显,慷慨悲歌.主抒胸臆.无意于文而辞自工,在昏惨无道的末世如金声木铎响彻云天.  相似文献   

17.
明弘治间韩国学者崔溥《漂海录》记载其时绍兴府城其阛阓之繁,人物之盛,三倍于宁波,颇与今人感受和统计数字悬隔;关系绍兴文化在明清时代大发展的绍兴府境人口的兴衰,向亦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参考和审慎解读人口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占有历史文献指出,明末绍兴府总人口很可能已达600万,与当今绍兴全市人口加上旧属绍兴的余姚、萧山人口规模总和不相上下,保守估计也达460万,今之绍兴市范围1990年的人口在明末已具备七八成;清代盛极而衰之前,绍兴府的人口总量遥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口压力最大、最紧张的一个地区,今之绍兴市范围在鸦片战争爆发时人口已达430万,太平天国武装进入浙江前更多达478万,创造了迄今没有再现的绍兴人口最高纪录;绍兴文化在明清时期获得大发展,绍兴也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人才摇篮,作为绍兴文化创造主体的绍兴人才之盛堪称登峰造极,有士比鲫鱼多之誉,由庞大人口规模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提到“慎独”,人们就会想到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解,认为它是一种唯心的自我修养方法。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先驱、刘宗周的学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以刘宗周为代表的蕺山学派立案时说:“先生(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在刘宗周以前,确有许多学者注释和论述过慎独,不能否认,他们各有所见。然而在黄宗羲看来,只有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才是儒家真传,“圣贤之学”的精髓。作为蕺山学派的主要传人,对其师的学说如此之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提醒我们注意,有必要去考察研究蕺山学派用以标宗的慎独学说和以往关于慎独的理论观点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其足迹遍及海内外。1912至1916年间,孙中山曾经四次到浙江视察,杭州、绍兴、宁波、海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到一处,他都会即兴发表演说,宣传他的革命思想。他还多次前往秋瑾墓、陶社等烈士陵墓或祠堂祭奠英烈。通过梳理孙中山在浙江各地的革命活动,阐述其浙江之行的社会影响,并结合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相关文物,管窥孙中山如何进行革命的动员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从史学史研究角度而言,<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与其他正史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该书的修撰用时最久.从清顺治二年(1645)开局诏修,到乾隆四年(1739)书成刊印,阅时达九十五年.撰修期间,凡四次开馆,五换监修,七易总裁,撰修官更进进出出,见于记载的将近百人,其写写停停,一波三折.史稿改动也较大,从编修人的底稿,到主编的删削增润,以及后续主编的再次加工改动,内容和体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有人说,<明史>也是官修史书中最难产的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