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发挥博览会平台功能 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颖 《创新》2007,1(1):66-71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是广西作为正式成员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博览会对广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具有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推动力。发挥博览会的机制优势、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优化和加快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应该借助博览会平台,密切配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规划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建立合作机构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寻找切合点,加强多区域合作,提高广西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5个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广西加入次区域合作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图,意义重大。广西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最新参与方,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以重点项目带动,开展多领域合作,努力使广西参与次区域合作产生实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3.
柴瑜 《创新》2011,5(1):31-38,126,127
亚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大湄公河地区是亚洲经济增长较为薄弱的次区域之一。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不仅能够为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未来地缘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实现。亚行将制定未来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应及时把握亚行战略方向,以亚行自身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中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向有利于各成员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贺圣达 《创新》2011,5(5):9-14,127
中国周边五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包括与美、印、日等区域外大国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和发展存在着许多影响,周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与区域外大国关系的互动,使中国西南边疆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化。在此基础上,中国要加强同东盟的全面合作,强化“周边是首要”,推进融合性外交,充分发挥滇桂两省的前沿和桥头堡作用,全面推进与周边太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陈锋 《创新》2010,4(6):22-25,34
广西环北部湾高校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层次不高,培养人才数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北部湾经济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广西环北部湾高校的设置、布局和整合应遵循适度超前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结合实际彰显地方特色、联合办学等原则;自身的功能定位应立足于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泛珠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撑、人才保障,为把广西建设成为富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先进省区服务。  相似文献   

6.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域外大国介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忠 《太平洋学报》2011,19(11):40-49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自启动以来不断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在参与合作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成为推动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域外大国也开始关注该次区域的合作进程,并且不断加大对次区域相关国家的支持力度,逐渐介入到合作的进程中。对外部大国介入到本次区域的合作,我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具体分析大国介入的动机差异,以稳妥、正确的战略应对,从而把本区域的合作建设成我国周边外交的良好范例,为制定更加灵活的周边合作战略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时会永 《创新》2013,(3):122-125
广西作为惟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惟一有海的省区,海洋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洋文化的传承则关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实现。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蕴藏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广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实现,要求广西传统海洋文化必须融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建构平等、至善、开放的现代海洋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张丽红 《创新》2014,8(5):113-116
两千多年来,广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从未间断过,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考察广西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交融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持续不断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广西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文化交融是广西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李艳芳  李波 《南亚研究》2015,(1):112-135,158,159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间的水平型次区域合作不断兴起,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构建,使得这种合作模式更加受到关注。从国际经验来看,次区域合作中除了互联互通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区域内经贸联系,但从现实来看,孟中印缅四国间的经济联系较弱,而经济走廊所涉及的主要地区之间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四国贸易数量、贸易结构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综合评估了该区域的经贸合作水平,并比对与孟中印缅次区域地缘经济和国家发展程度相似性较高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贸关系发展,从次区域合作构建和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创新》2007,1(1)
<正>当和谐的春风吹遍整个大江南北,一个和谐的南宁、开放的南宁迎着春风春意踏青而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永久落户,泛北部湾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比翼双飞,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长驱直入,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1.
梁庭望 《创新》2013,(2):5-10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中华文化板块的结构论起,以丰富的史学资料为证,阐释了广西三个文化板块的共性和个性,为更好地挖掘和传播广西文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齐先朴 《创新》2013,(2):115-11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制约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龚维玲 《创新》2009,3(9):22-26
广西是中国第三大侨乡,具有对接东盟国家的人文亲缘优势,有华人华侨300多万,大部分在东盟各国定居。广西籍华侨向以其自身的勇敢、智慧和勤劳,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垦山岭,开发矿藏,兴办工业,从事商贸和科技文教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广西华人华侨为广西的建设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包学雄  沈家共 《创新》2007,1(4):47-51
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这使得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真正难点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其他省区来说,广西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拥有柳州老工业基地以及新兴的百色铝工业基地和沿海重化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开始起飞阶段。要实现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效路子。  相似文献   

15.
覃小强 《创新》2007,1(5):45-48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基础设施上,特别是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广西与铁道部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改造南宁铁路枢纽,将柳州铁路局搬迁至南宁,新建和改建广西铁路网。柳州铁路局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竞 《学术交流》2001,(1):130-132
市场经济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它内蕴着深刻的文化前提和条件,预示着一种文化的创新.因为经济腾飞须有文化前提,文化繁荣须靠经济动力.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具有三方面共同特点1.公平竞争观念;2.民主法制观念;3.创新开拓意识.市场经济不仅是新文化生长的基础,而且它本身就是新文化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兰鲜凤 《创新》2010,4(3):127-128,F0003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区,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广西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政府要与企业共同研究民族文化消费趋向,明确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销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钟启泉 《创新》2007,1(5):5-10
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形势下,广西在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来建设北部湾新区,探索北部湾新区的运行机制,这是当前广西开放开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传媒市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位置日益提高,文化传媒产品对大众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好的正外部性。本文对我国的文化传媒市场进行了效率上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可行的文化传媒市场的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