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秦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省)人。他多才多艺,不仅“博综经史”,工诗能文,娴于音律,精于书法,并且通晓兵书、医术,但都被其词名所掩。在文学史上,他是以一个杰出词人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传世秦观词,较可信的是两宋本(宋乾道杭郡本和高邮军学本)《淮海词》的七十七首。此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毛晋本《淮海词》以至唐圭璋编《全宋词》,尚辑有逸词若干首。其可靠程度,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贬宜山及在宜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因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同游于苏轼之门,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世又有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生活于北宋新旧党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曾因党争牵累,在政治上几度浮沉,  相似文献   

3.
《喜雨亭记》是苏轼早期的作品,写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当时苏轼正在风翔府任签判,年方二十七岁。苏轼是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的,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了主考欧阳修的极度赞赏,说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并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二十五岁被任为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他没去。二十六岁又应“制科”考试,考入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第三等,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光荣。由此,他被任为凤翔府签判,其职务是协助知府处理一些文字工作。这是苏轼在少年得志,名满海内的情况下,第一次进入仕途。  相似文献   

4.
试论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字子玄,为避玄宗讳,称字子元,唐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他生长在一个官僚文士家庭,从小因读《左传》而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二岁时读完《左传》,随后阅读《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书。他读书,喜欢深入思考,发挥个人见解。他议论史书的得失,颇有与当时高明之士相同的看法。由于他在仕途上不善逢迎权贵,所以一任河南获嘉县主簿,竟十九年未迁官。39岁时,调至长安,任定王府仓曹。42岁时,任唐史馆中的著作郎、佐著作郎、兼修国史,成《唐书》八十卷。从此到他辞世,他的绝大部分时间从事修史。他因为感到唐史馆中存在着一切秉承监修的意旨去写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上称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的词风却大异于苏轼,而以婉约著称。黄升《花庵词选》记载,苏轼言秦少游学柳永作词,并戏之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可见秦柳词风很相近。下边我们从《满庭芳》、《雨霖铃》来管窥同属婉约派的秦柳词风之异同(词作略)。 秦观的《满庭芳》写的是与情人离别之绪。开篇三句写别时所见所闻,点出了时  相似文献   

6.
论晁补之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是北宋后期一位较活跃的作家。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与张耒齐名,词则比肩苏轼,独能得苏轼之神髓。翻开他的《琴趣外篇》,苏轼新词风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而他也正因在当时正统词风占统治地位的情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号左(今酉皿),江苏仪征人。他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二十岁(1903年),他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结识,卷入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至1908年,他的政治思想几经变化,向西方学习,他写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有“东亚卢骚”之称;继而又与邓实等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与章太炎并称“二叔”,却成了国粹学派“巨子”;1907年和1908年,先后创办《天义报》、《衡报》,倡“废除人治”,在  相似文献   

8.
陆游,名游,字务观。他的名字据说是因为钦慕秦观而起的。此说出自南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据《剑南诗稿》,有《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象》,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按秦观,名观,字少游。陆游的名与秦观的字其中一个“游”字“正相同”;而陆游的字与秦观的名其中一个“观”字也“正相同”。说明了他“妄欲步趋”的钦慕之意。所以考察陆诗的渊源和师承,就不能不看到秦观。又,《宋史·陆游传》称其:“不拘礼法,人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然而他的词名亦自不小。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可见评价之高。可是,他的朋友晁补之却又说:“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着腔子唱好诗也”(《侯鲭录》卷八;亦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对他的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黄庭坚的词,颇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近:梦中作》毛水清同志在《瘴雨海棠写归魂——谈宋代词人秦观在广西》(载《学术论坛》1982年第三期)一文中,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放归途中在藤州所作。醉中有欢喜,是真醉。整首词,除了最后两句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今存苏诗知多少近读陈迩冬的《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其《后记》云:“今存苏诗,约四千首,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再读陈迩冬的《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前言》又称苏轼“所遗留下来的全部诗四千余首,词三百余首”。这样,苏诗总数“四千余首”,就此也成了一家之言。我查阅了现在所能找见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分别做了统计。先将自宋以来有代表性的几种苏诗注本收诗数目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12.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黄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富有爱国精神的著名文学家。他同王安石都主张革新,但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元老重臣因反对新法纷纷离开朝廷,王安石不得不重用一些“新进勇锐之人”,其中也混进了一些野心家、投机派。自熙宁四年(一○七一)起,苏轼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神宗“知其(自指)  相似文献   

14.
唐代杰出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后避玄宗隆基偏讳,改以字行,名子玄),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诞生于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逝世于公元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到今年,正是他一生一死的1300和1240周年纪念。从他二十岁入仕、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主簿起,至六十一岁贬死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别驾任所止,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五朝,其中足有二十年时光是在史馆“掌知国史”(《旧唐书》本传。按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知几始“为著作郎,兼修国史。”时年四十二。《新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词学史上,秦观是一位重要作家。他多才多艺,好学深思,在诗文词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现存宋刻《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是他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近些年来,我对秦观著作作了一番探索,愈益感到这是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现在想就秦观一生中四个重要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马叙伦传略     
一马叙伦(1884.4.27——1970.5.4)现代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马叙伦高祖是农夫,曾祖是鞋匠,祖父三考出身,其父承继书香。不足四岁时,其父便延师为他破蒙。从此,便开始学“小学韵语”、“大学之道”。读书之外,亦写描硃字。十岁,字就写得相当好了。这年,父亲逝世了,母亲把他交给他父亲的好友带到苏州拜刘题为师。此人教学方法很好,要  相似文献   

17.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见闻录.徐兢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上世为建州瓯宁(今福建瓯县)人.徐兢少时颖异不群,然科举考试却不成功.政和四年(1114)二十四岁时,以父任补将仕郎,授通州(今江苏南通县)司刑曹事尚书郎.摄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移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皆有政绩.宣和五年(1123)以国信所提辖官身份随使高丽,归后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朝廷,受徽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兢多才多艺,以书法绘画名噪一时.正因如此,才被选为奉使高丽的一名主要随员,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物图其形”,把奉使所见图录下来.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古籍整理出版日渐困难的情况下,乔力同志的新作《晁补之词编年笺注》最近由齐鲁书社出版了,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为苏轼门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是北宋颇有成绩的作家、诗人兼学者.其生性耿介,不事干谒,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其身后寥落,诗文散佚颇多,现尚存的唯有《鸡肋集》七十卷,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词现存160余首.其诗文,历来没有注释校点本。其词作,则除了龙榆生先生的《苏门四学士·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外,罕见他书。对其年谱、著作编年,  相似文献   

19.
<正>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生于地位卑微、世业儒学之家。父亲熹,字彦雍(《晋书·左思传》:“父雍”,误。今据解放前出土的《左棻墓志》补正),初任地方小吏,后于西晋初年任殿中侍御史。左思母亲早亡,其妹左芬也以文才著名。  相似文献   

20.
(一)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一篇优秀赋作。杜牧(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是晚唐时期的著名作家。杜牧的诗名比文名大得多;这绝不是说他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更为出色。今传《樊川集》二十卷,收辑了他的全部作品。杜牧出生在钟鸣鼎食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杜佑曾做过德宗、宪宗两朝宰相。但本人的政治生涯却有些坎坷不平:二十岁考取进士、复举贤良方正后,即不断遭受权贵的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