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解析     
唐菽海 《社科纵横》2006,21(1):112-114
人类的审美呈现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两种类型的特征。感性阶段审美是直接来自事物的形式的快感,而知性阶段审美是人因对事物内容的接纳而转发的对事物形式的间接快感;理性阶段审美则是人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和内容统一问题的积极思索。在感性和知性阶段的审美判断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是自在审美;而理性阶段的审美判断中,人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是自为审美。综上所述,美是引起快感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为什么需要美”作为文章的出发点,论述了审美功能和审美的自觉目的性。作者通过分析人类审美历史即早期人类的审美,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和按美的规律生产这三个阶段,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认为,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人格的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从日常的功利性、工具性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升华到一个独立的、更高的境界;通过分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启示、感觉体验和理性渗透,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构成。总之,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和价值构成的分析充分地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主体人格自觉建构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由艺术创作过程的本质特征所决定,艺术创作过程是以艺术家为审美主体、以客观生活中的审美客体为审美对象、由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实践所构成的审美过程。“真正的审美括动,应该建立在创作过程、或艺术欣赏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应该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来考察审美过程的各种中介联系。”①本文将从艺术家(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入手,大略地考察艺术创作过程必经的各个阶段和中介环节,以及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感觉、知  相似文献   

5.
金雅 《浙江学刊》2005,(3):74-80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渊源基础上的整合新创.它们确立了将艺术审美与主体心理相联系的基本视点,触及了美影响改造主体的方法特征问题,并就美对人生与社会的介入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孙发成 《阅江学刊》2015,(2):121-128
传统"工艺造物"是偏重于文化学意义的概念,它肯定了造物者的文化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价值,与"工艺美术"的概念相比更具有包容性和完整性。艺术性的"工艺造物"与"工艺美术"的领域无异,非艺术性的"工艺造物"则是超越工艺美术的部分。对传统工艺造物的审美观照应该基于其本元文化特征,重视造物者的实践性和主体价值,将工艺造物的"物性"和"人性"内涵统一起来,而不仅仅是对其作哲学上的抽象思考和艺术学上的感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及社会意义的分析,认为席勒既把审美体验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行为,又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状态;既从哲学上论述了这种行为和状态的精神实质——人性的完满实现和自由发展,又从心理学上论述了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心志和谐与表现方式。文章认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学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命运 ,塑造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已成为新时期小说的重要审美内容。从审美意识的显示看 ,具体作品比较复杂 ,总体则表现出与时推移的变化。审美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观念主导阶段 ;张扬女性独立自主阶段 ;揭示困惑与反抗现实世俗阶段。它们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塑造当代知识女性形象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9.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11.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旅游审美知觉体验是旅游审美认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诞生于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知觉经验的整体性、异质同构和"动力场"理论.在旅游审美心理层面的知觉过程中包涵着诸多格式塔要素.通过对这些格式塔要素相关特性的分析,旅游规划工作者可以在规划过程中更好地处理局部与整体、节奏与景点、个别感官与综合感官等多项关系,从而帮助旅游者达到旅游审美体验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如果说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认知活动中主体反映客体的主要思维形式,那么规范、价值判断和评价推理就是评价活动中主体反映价值的主要思维形式。这里,价值判断是规范的展开;价值判断的庆开则构成评价推理。因此,规范是评价活动中的“逻辑细胞”,是评价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范畴。规范具有与一般的概念相同的属性,即具有认知功能,但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特殊属性,并且,规范与规则还有原本和派生涵义之分;规范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凝结;规范在整合价值信息中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规范体系构成主体的评价结构,而主体的评价结构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则构成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崛起后所显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传统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颠覆和转换.如果说,传统审美文化接受主要表现为以个体的内视性阅读为依托,以艺术性审美为诉求,以一元化的单一接受模式为路径,那么,当代审美文化则由个体性体验转向了集体性狂欢,由内视性阅读转向了外视性"看图",由艺术性审美转向了娱乐式的泛审美,由一元化接受转向了多元化接受.这些转换既有其合理性及其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审美对象的主体性构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出发,认为:审美对象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的对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按主体的审美性或审美的主体性原则构建的,它不单纯取决于客观外物,而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其主要特征有三:被审美主体想象构建的内心意象性,这是创造的方式;被审美主体的体验表现性,这是其被创造的动力;被审美主体表现出来的丰富多样和千差万别性,这是其被创造的形态。文章初步论证了上述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维珍 《学术交流》2007,(1):122-124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惠怀杰 《唐都学刊》2000,16(4):98-100
文章从审美创造的角度,重点分析论述了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作者与客观对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亲和、渗透与转变的审美心理和生成机制,强调了审美主体对于摄影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一个多元与复杂的概念,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开拓对它的理解,也相应地存在对后现代反思的三个视角:作为历史意识的现代性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线性进步的、受普遍规律支配的且具有终极目标的历史过程与时间感.这种现代性忽视了差异的存在,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则突出了空间因素的价值,肯定历史的特珠性与偶然性.作为启蒙的现代性确立了进步、理性、普遍性与主体性等原则,痴迷于客现性、精确性、明晰性、统一性与绝对性.在后现代主义批评中,启蒙现代性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与解放,反而变成了披上进步与真理外衣的压迫与控制.而作为审美的现代性是对前两种现代性的反叛,渴望模糊性、多样性、混乱、瞬间、短暂与相对性等价值,凭借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分化,追求救赎、拒绝平庸与体验瞬间.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呈现为去分化、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游戏、模拟等特征.现代性的内在繁杂性,不仅要求反思视角的多样化,而且本身也构成思考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宁来 《学术交流》2007,(2):180-182
网络文学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快感式的审美体验,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低迷颓伤的审美取向。至于它的审美缺陷,还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修正与努力,更需要假以时日与足够的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