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最早进行散曲创作的作家之一,又首开元散曲自度曲以及隐逸情调的风气。元散曲这一新兴诗体,在他的手中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完成了由词向曲的演化而基本定型;元散曲叹世归隐主旋律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元好问对元散曲以及整个元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先导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3.
"谐"--元代散曲重要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元代散曲的艺术特色不是一个"俗"字概括得了的.相对于诗词的含蓄婉曲而言,元散曲的艺术特色是"露";相对于诗"庄"、词"媚"而言,元代散曲的艺术特色是"谐".构成谐趣的主要途径是语言的雅俗并举,构思的出人意表,漫画及误会的手法,及设置喜剧冲突.而元曲作家低调人生和游戏人生态度,散曲受众对于娱乐开心的需求,以及因与戏曲的密切关系而导致元代散曲作家在创作中"以戏为曲",是元代散曲谐趣风格形成的主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元散曲审美特征新探谢真元元曲,和唐诗、宋词同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作为元曲重要组成部分的散曲,堪称古代诗歌艺苑中的奇葩,其瑰丽夺目的艺术光辉,无不有赖于色彩的点染,无一不是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的艺术创构。色彩进入艺...  相似文献   

5.
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回族宴席曲有散曲、叙事曲与说唱曲之分。文章在论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将回族宴席曲与西北“花儿”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昆腔兴起,首先采用的是梁辰鱼。他作剧曲《浣纱记》诉诸场上,作散曲《江东白苎》吟咏推广。他的散曲开创了晚明一派,形成了散曲创作的独特风格,自成一体:"白苎体"。他"以词入曲"的结构方法,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集曲翻调的宫调体式,对后来曲家影响颇大。但他散曲创作中出现的弊病如词藻浓艳、格律不协、意脉阻滞,也多为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曲论家王世贞、王骥德和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日本学者盐谷温等人所持的曲的起源和“北曲先于南曲”的理论,在传统曲学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甚至几成定论。本文经多方考证后提出新见,认为南曲不仅不是出现于北曲之后,而且南曲之源比北曲更早。曲学研究中另一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散曲是剧曲的支流”。本文认为,戏剧与曲严格说是两码事,戏剧之所以又称剧曲,是因为它将散曲借到自己的营垒中来,以唱曲作为一种新的表演手段;散曲绝对不是什么“剧曲的支流”,恰恰相反,倒是剧曲即杂剧沾了散曲的光,既强拉了散曲加盟又顺便窃取了“曲”的外衣,只有散曲才是曲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8.
明代七子之一王九思的曲学观念表现在重视曲体的抒情功能、娱乐功能和努力提高曲的地位三个方面。王九思的散曲创作是对自己曲学观念的实践,既书写了失意士大夫的苦闷,也反映了宴集赠寄之作的游戏心态;在散曲艺术方面,能熔炼词藻意境,努力提高散曲的境界和格调,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卢前是继吴梅之后,中国现代散曲史上重要的曲学理论家和作家。他现存的大量散曲作品和曲学理论为丰富中国现代散曲学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散曲创作目的在于,试图以自身特有的艺术才华,牵制散曲在民国彻底衰微的速度;他的日记体散曲产生于他广泛的社会活动,本色清丽为主,豪放诙谐为辅;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工稳自然是他散曲作品的主要风格;他的散曲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人对散曲文体的认识,因受前代词曲观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称谓。经文献考疏,相关称谓有十种,可分为从“词本位”衍生的词、词余、小令、叶儿,以及从“曲本位”衍生的乐府、散曲、散套、曲、南北曲、清曲两大类。各称谓之间的范围与所指不尽相同,仍需具体辨析。研究结果表明:清人对散曲称谓多沿用元明两代,且没有形成共识,展现出清代散曲成熟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点;以词称曲作为清代散曲的主流称谓,一定程度反映了清词“中兴”而清代散曲衰落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任中敏先生学问渊博,著述宏富,在唐代文艺学、敦煌学、宋词学、戏剧学、散曲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其最突出的贡献和最富学术个性的工作,乃在于开创和建立了一门科学的近代散曲学。他第一个把散曲学从戏曲学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并用逻辑定义的方法对散曲之名进行透辟明确的部和界说。他对散曲框架体系的规划与建构,对散曲美学精神的把握与批评,以及对散曲文献的编纂与刊行,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他是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薛论道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山高土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他的豪放曲风,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使他的叹世曲具有愤慨豪放之气,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边塞曲颇具雄健豪放之风,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说理曲呈现出豪放中兼具庄重质实的特点。相较于明代后期以“绮艳”为主的曲风而言,薛论道独具特点的豪放曲风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散曲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贯云石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弃官诡名,隐居江南。他的曲作多为抒写恋情与隐逸情志。贯曲语言直率警拔,通俗质朴,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语言风格和民族性格。贯云石最早探讨散曲渊源,首开散曲风格论,并将我国古代文论以形象比喻来论述作家风格的传统引入了曲论。除散曲之外,贯云石亦善词、诗等,乃至精于书法,擅长唱曲。广泛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位散曲奇才  相似文献   

16.
曲学观念主要包括散曲名称与体制的确立,散曲的雅俗、南北、文律之争,散曲的地位与功用诸问题。元明清齐鲁散曲家有作品流传或见于记载的约四十余人,他们的曲学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序跋及论曲专著中,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中。而这些观念是在推尊曲体的慕古意识与尚俗求真的自主选择共存的格局中生成。散曲名称、体制的内涵与外延在明清已经相对明确;散曲风格以雅俗兼备为上,北南曲风刚柔有别,文辞与曲律合之为双美;散曲地位尴尬,功能由风化、抒情向实用演进。齐鲁曲学一方面自觉地将散曲的源头追溯到诗三百篇,力图恢复元声古乐,是慕古意识的呈现,另一方面倡真情反模拟重创新,体现了散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齐鲁曲学观念就是在慕古意识与尚俗求真共存的格局中生成且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王毅《元散曲艺术论》是当前元代散曲研究又一可喜成果.这部专著从微观的角度论散曲艺术,以“深细”有别于他著,且呈现出从散点走向整合的研究趋向.本文从独到的学术见解、多样的研究方法和鲜明的时空定位几个方面对王毅这部新著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从各体文学的角度分析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的差异可以看出,马曲以剧曲为曲,张曲以词为曲,代表了元散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元杂剧和元词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曲俗中有雅,张曲雅中有俗,张曲对马曲又有继承之处,马、张二人成为元前期通俗生动的俗曲和后期文雅守律的雅曲之间过渡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元散曲做为一代新的诗歌样式,在艺术上,是与唐诗、宋词“不共时”的“佳味”。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序》把杂剧、散曲比做风味独特的“蛤蜊”,说:“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散曲作家王举之,也提出了散曲的“蛤蜊”风味。他的一首[折桂令]《赠胡存善》写道:“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可见元人已认为散曲有艺术上别具风味,不同于以前的诗、词。  相似文献   

20.
冯惟敏是明代著名散曲家,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散曲作品<海浮山堂词稿>的出现,在散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突破甚至超越了前代的散曲作品,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惟敏的散曲成就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