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群峰 《学术探索》2005,1(3):57-60
从新闻实践来看,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以及隐性采访的无度滥用,导致了许多关于其道德性与合法性的争论。本文通过对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的探讨,以及对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的分析,提出新闻媒介应慎用隐性采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界对隐性采访没有做出明文规定,隐性采访是否可行或作为一种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社会和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角解析隐性采访这一现象,可以从根本上回答隐性采访的存在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主要有观察式和介入式两种,隐性采访方式的选择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记者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法制新闻报道中运用隐性采访应该严格掌握采访场所和范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要注意身份的法律限制,注意采访器材的法律限制等。同时,隐性采访不能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损害公众的利益,放任违法行为的发生或以身试法。  相似文献   

4.
梅琼林 《中州学刊》2007,(4):253-255
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目前广泛被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所采用。但是,隐性采访在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降低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应借助和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加强媒体的道德自律,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尽量维护人的权利,保护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5.
陈丹 《理论界》2005,(10):150-151
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可否采用诱导手段?本文针对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有关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顾理平 《江海学刊》2007,(6):103-106
新闻记者开展隐性采访时,场合在许多时候会成为决定这种采访是否合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新闻报道功能的特殊性和隐性采访报道内容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通过区分场合的不同,来为隐性采访的实施寻找合理的空间。场合一般分为公开场合和私人场合。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是可以昭示于人的行为,可以适用隐性采访。而在私人场合,个人有权排除一切外来干预,故不适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7.
一、暗访的内涵及其特性暗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到了一些“大鱼”,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暗访,又名隐性采访,即记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的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在过去的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中,隐性采访或一笔带过,或附带大段的说明性文字。甚至严格界定为“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多用于批评性稿件的采写,范围有限,数量有限,要向上级组织打招呼,稿件要与本人见面等等。①这说明,暗访是我国新…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这一提法在新闻学中还不常见.它专指采访者向采访对象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隐瞒真实采访意图的特殊采访方法.隐性采访早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故作一番理论性探索很有必要.一、一个矛盾的现象追溯隐性采访的历史,它至少在我国清末就已出现.清末名记者沈荩,在参与唐才常组织的湖北起义失败后,逃到北京,就以古董商的身份从事新闻事业.1903年他偷取到《中俄密约》文本后,立即密送天津的报纸发表,揭露沙俄侵华、清廷腐败的真相,国内外舆论哗然,《密约》遂因之流产.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冲突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之间的冲突,这容易使记者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时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在探讨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与道德、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从记者素质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提出权利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冲突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之间的冲突,这容易使记者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时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在探讨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与道德、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从记者素质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提出权利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从其实践运用来看,可以界分为三种形式。1.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在采访实践中,不告知新闻当事人采访的明确目的,或当被新闻当事人问知采访目的时,有意避或隐瞒,通过隐蔽采访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2.有意识地隐去记者的真实身份。在采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浅谈隐性采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也称新闻暗访。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其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是公开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它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接受采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在利用好军事理论教学这一显性课程基础上,还需要开发隐性课程。从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内涵谈起,阐述了开发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认为应该从开发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的隐性课程、开发以制度建设为载体的隐性课程、开发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隐性课程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杨清恩 《理论界》2008,(7):183-184
本文剖析了当代我国高校隐性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探讨了高校隐性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以及隐性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个基层社区的隐性权力网络与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个小城镇中在正式权力体系与正式权力体系之外的个体之间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种隐性权力网络主要有四种类型 :为营造社会资本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进行寻租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角色形象扩散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垄断知识和话语权力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各种类型的隐性权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刘寒梅 《学术探索》2014,(4):144-148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基础和前提,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着重论述了隐性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课堂教学环境、文本教学内容、隐性资源的情景式生成及教师主体四个环节探讨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的途径;最后,文章从树立开发意识、把握价值取向、秉持创造性原则三个层面强调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所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隐性文化是通过教育者有效创设来传递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载体。通过阐释隐性文化的含义、特点、功能,并分析当前和谐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隐性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此来实现校园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已经对我国的失业治理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隐性就业,并进一步剖析了隐性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了消除隐性就业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研究的兴起为隐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为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隐性教育的"隐"表现为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教育结果的隐蔽性.从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出发,结合隐性教育的"隐"之特征,可以看出,回归生活世界,是深化隐性教育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尝试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