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章太炎实在是个伟大的复杂人物: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家和思想家,又是片面强调“种族革命”的狭隘民族主义者;他曾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但后来变成了崇奉佛教唯识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曾经拥护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但到头来只不过是“粹然成为儒宗”的“国粹”主义者;他是一代学术大师,又是个“脱离民众”、“和时代隔绝”的人。章太炎的一生是复杂的,其思想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想从哲学思想上探讨一下章太炎思想变化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刘虹,刘在山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颇为丰富,其中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始终。《太炎谈教育》、《章太炎的白化文》二书,集中体现了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一、以“自国自心”为出发点的“国粹”教...  相似文献   

3.
一国粹派及反国粹派的出现1905年,国粹派创办《国粹学报》,以此为阵地,影响渐广。国学大师章太炎、扬州学派的刘师培,以及邓实、黄侃、黄节等人皆为国粹派的中坚。值此前后西方各种思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自幼受中国传统史学的薰陶和训练。在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以后,史学是他随身使用的武器,他的文章多以史实作根据。戊戌变法前后他自己编定的论文集《訄书》(原刻本),一九○○年至一九○二年修订后,从自然和人类的起源发展、先秦诸子的学术到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反清革命胜利后的制度问题等的论述,无一不与史学有关,而且提出了编著史书的原则和编著《中国通史》一百卷的计划。在他所提倡的国粹主义中,史学一直是基本内容之一。他在思想上学术上影响最大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一九○六年所说的“国粹”即广义的史书,包括中国的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记载。一九二四年则认为,“研究一国文化,当以历史学为最重要”。他在逝世前一年,更明确宣称,“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可见史学在他提倡的“国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章太炎为何如此重视史学?他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他对中国史的基本观点如何?他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态度怎样?他的史学有什么特点?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研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助于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谈论道德问题很多。1906年他出狱东渡,在东京留学生举行的欢迎会上演说,认为当时革命工作的急务,除研究“政治、法律、战术等项”以外,还须注重二事:“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民报》第六号)他的国粹思想已有文章论及,而对他的道德理论,还未曾有专题研究。因此本文拟做一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14,(2):155-160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年十一月章太炎在《民报》第九号发表了《建立宗教论》以后,开始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疑惑。一九○七年六月他在《民报》第十四号发表《答铁铮》,主要就是公开答复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映了他们在一九○七年三月第一次倒孙风潮开始后对章太炎利用、改良佛教主张的疑惑和不满已经很明显。一九○八年二月出版的《民报》第十九号,虽非章太炎主编,却一下就发表了他的《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  相似文献   

10.
“蓟汉”解     
李昱 《晋阳学刊》2008,(1):123-124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又名炳麟,别号太炎(按:顾炎武初名绛)。他还曾用过几个笔名,“蓟汉阁主”是其中之一。1899年章太炎在《清议报》上首次以“蓟汉阁主”为笔名发表《儒冠》一文,同年又以此为笔名在《亚东时报》上发表《游西京记》和《今古文辨义》等文。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东城钱粮胡同时,将其寓所名为“蓟汉章寓”。章太炎还以“蓟汉”名其著作,有《蓟汉微言》(1916)、《蓟汉昌言》(1935)、《蓟汉闲话》(1936)等。看来,章太炎对“蓟汉”二字是有所偏爱的。也正因为他对“蓟汉”的偏爱,他晚年的弟子们称其为“蓟汉大师”。那么“蓟汉”二字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年七月至一九○八年十月,章太炎在日本主持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用笔和舌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进行着尖锐斗争,成为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总部的首席发言人。章太炎如同当时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斗争的先进人物一样,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革命斗争中也曾不断发生缺点和错误;有的错误预示着他日后必然脱离人民、趋向颓唐。但是,应该承认这一时期他活动的主要方面对中国革命是有益的。鲁迅也以为,章太炎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上还要大”。我们这里介绍的《亚洲和亲会约章》(以下简称《约章》),就是章太炎在这个时期留下的一项重要业绩。  相似文献   

12.
<正>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9月,他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此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05年到1908年,他以“屠富”、“渊实”、“无首”等笔名,在《民报》发表译、著九篇,向读者介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土地问题理论,介绍社会主义运动史,介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诸流派及其学说,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中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美学诞生于本世纪初。其代表人物,首推王国维,次举蔡元培,他们是奠基人。王国维(1877—1927)作为中国近、现代交替期间的著名学者,主要成就是在史学方面,但在美学上也有很大功绩和特殊贡献。1901年至1912年期间,他写了不少哲学与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如《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2)、《红楼梦评论》(1902)、《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人间嗜好的研究》(1907)、《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2)等。在这些著作中,他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揉合成一套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古雅说”、“眩惑说”、“境界说”等一系列观点,为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特别是“境界说”在我国美学界和文艺评论界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我们评论文艺作品、进行文艺欣赏的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各种社会思潮纷繁迭出。其中,国粹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两种最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所谓国粹主义,章太炎的解释是,“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①提倡“国粹”就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③,也就是说,国粹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提倡国粹主义以达到宣传其革命排满、反帝爱国的目的。而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  相似文献   

16.
何谓自由?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1748年发表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中阐发了他对“自由”的见解:“……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引自《西方法学名著评介》第110—11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相似文献   

17.
《仁学》版本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迅速发展的,时代巨轮不断前进,一个人的思想也时有变化。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前所发表的论著,每每有增衍、改易之处。例如章炳麟在一八九九年发表《客帝论》,对清朝的腐朽统治表示不满,但仍与“尊清者游,饰苟且之心”;到了一九○○年,始作“匡谬”;一九○二年,重为“删革”,编为《訄书》“前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但是,一九一四年,章氏将《訄书》增删,更名《检论》时,却将这篇论文删除了。他的始撰、改订以至删削,反映其思想递变的迹象。又如康有为在一八八四年始编《人类公理》;一九○一——一九○二年间撰成《大同书》,他的“大同学说”,即跟随其思想变化而大相迳庭。再如唐才常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后,在他改订的论文中,也增列了“儒教真派,厄于刘歆”等命题。如果将这些论著,按照最早的刊本录出,而将后出各本校注,将有利于对各该人物思想的探索。可见,对于中国近代人的著作,特别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著作,探源比勘,有其必要。戊戌政变中的急进分子谭嗣同(1865-1898),只活了三十四岁,没有章炳麟、康有为那么经历长、变化多,但他的代表作品——《仁学》,生前没有出版。假使我们今天根据不够原始的版本,非特增加句读推敲的困难,抑且涉及文义的窥测和谭氏思想的钩稽。因此,溯源探赜,使之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将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洪流,于一九○五年打出了“预备立宪”的招牌。但迟至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日(1907年10月30日),清廷始下达“著各省速设谘议局谕”。然而,由于章程尚未公布,因此,应者寥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日(1908年7月8日),清政府颁发《谘议局章程》八章一一五条。并“著督抚限一年内办齐谕”。稍后,继颁“九年预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读易三则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2,(3):137-138
释革命“革命”一词,始见于《易》。《易》之《彖下传·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尔后,数千年间,人们都很少用它,直到上世纪辛亥革命时期,它才又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与笔端。章太炎写过一篇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在他看来,只有同一民族内部的政权替换和制度的改变,才能叫做革命。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的组织叫做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章太炎对革命的解释,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